茶叶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非酒精饮料之一,其独特的风味源于复杂的代谢成分。然而,茶树的遗传基础和代谢途径一直未能被充分解析。
3月18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发布茶树基因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科研成果。该研究首次对全球1325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全基因组深度解析,不仅揭示了茶树重要农艺和代谢性状的遗传基础,还为茶树精准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有望推动茶树育种进入整合基因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育种4.0”时代。
这项名为《1325份茶树种质基因组解析揭示农艺与代谢性状遗传基础,助力茶树品种改良》的研究论文,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研究单位共同完成,于北京时间3月17日正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这是福建省茶叶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标志着我国茶树遗传学研究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据介绍,当前,我国茶树育种技术主要停留在农家经验育种(1.0)和传统人工杂交育种(2.0)阶段,育种周期长、效率低,3.0阶段的转基因分子育种也因转基因体系不成熟而滞后。此次研究提供的丰富基因组数据及基因靶点信息,使茶树育种有望借鉴马铃薯设计育种的成功经验,借助基因组信息,精准识别性状相关优势基因和有害突变位点,通过“趋利避害”原则设计最优杂交组合,快速培育出风味更佳、抗逆性更强、适应范围更广的新品种,推动茶树育种技术直接跨越至基于基因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育种4.0”时代。
“该研究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院地合作、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岗站协作及茶学领域基础与应用研究团队联合攻关的成功案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余文权表示,本次研究不仅更新了对茶树起源、驯化和种群分化的认知,也为茶树精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相关数据和资源将为今后茶树种质资源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功能基因组学及多组学联合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助力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