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中国  上海    未来  企业  政策  教师  系统 

“不是修了就算更新”,上海未来城市更新该考虑什么?这场市民圆桌提出建议

   日期:2025-08-06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keair.bhha.com.cn/mobile/news/10452.html
核心提示:在城市更新的讨论中,“怎么建”往往是起点。但对于城市中的每个人来说,问题还有很多——这些城市空间能不能走进去?进去之后能

图片

在城市更新的讨论中,怎么建往往是起点。但对于城市中的每个人来说,问题还有很多——这些城市空间能不能走进去?进去之后能不能用?怎么才能更好用

731日下午,上海市建言十五五城市更新与住房发展规划市民圆桌会在静安区北站街道举行。来自街道、社区、企业、学界的约50位代表就城市更新与住房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尽管议题广泛,所涉对象各异,多个发言却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核心:城市空间该如何变得更加可达、可用、可亲。

而从这些建议中,也可以看到城市更新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共识正在浮现——城市不只是建得更高,也要更好

图片市民圆桌现场

城市更新要有“可达性”

我希望苏州河能变得更好玩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学生黄润翊认真地说。她提出打造河边的按钮小朋友们可以点击按钮听到相关的故事讲解。可以盖章打卡集小小船长贴纸;桥下可以设露营区,春秋季节搭帐篷、玩滑板。还建议为孩子设计互动装置,让他们在苏州河边一边吹泡泡,一边了解城市的历史。

她的描述中,苏州河不仅是风景线,更是日常可进入、可游戏的场所。我希望苏州河边是我们能玩的地方,不只是大人走路的地方。

我们楼的电梯几乎每两个月就坏一次。住在昆泰小区的居民徐云娣说,小区房龄近30年,老年居民多,一旦电梯停运,90岁以上的老人就只能靠邻居轮流背下楼。修是修了,但没多久又坏。我们现在在群里轮着安排谁今天帮谁背阿婆下楼。

她建议建立老旧电梯健康档案,每年强制做一次全面检测,并公开结果;同时建议对房龄超20年、老人比例高的小区在资源调配上设立绿色通道让最需要的人能优先用上安全的电梯。

类似走不下楼的问题,也出现在城市基础安全领域。

科技企业代表列多指出,目前上海有八成以上高层居民楼楼龄超过10年,外墙材料老化风险加剧。“现在的检测手段依赖肉眼和吊篮,高危、低效、不精准。”她建议试点推广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在街道层面统筹设点,通过图像分析识别瓷砖脱落、墙面鼓包等风险,形成定期巡查机制。

让空间更“好用”

饿了么江宁路站长李冬提到,他所在站点的120多名骑手中,有近一半租住在远郊。出租房拥挤、电线乱拉;住得远,早上五点出门赶来,晚上十点才能回家。他认为现有住房保障体系对新就业群体覆盖不足,申请流程复杂、名额有限,家具还要自配,对我们来说负担太大。

他建议在保障性租赁房中设置一定比例定向给骑手、保安、保洁等流动就业人群,并统一配置基础家具,尤其是床和洗衣机。我们搬家频繁,这两样最难处理。

居住之外,办公空间的用性也成为市民代表的关注点。九百集团的陆赟提到,很多写字楼周末空调不开放,但不少公司员工周末也会加班导致现在很多人带风扇上班,环境很差。他建议可根据实际加班数据,调整空调开放时间,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空间使用舒适度。

楼宇食堂难也是常见问题。好楼宇配不上好食堂,午饭要排队二十分钟。他建议推动白领食堂暖心工程,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共建、食安监管三方合作,提升餐食质量,办公空间既要建,也要在办公楼里吃得上、吃得好。

无障碍设施的“建而不用”问题,也在会上被点出。来自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王森提到,当前不少新建项目在无障碍设施方面“设计合规、外观看得见”,但实际使用感差、路径不连续、坡道角度不合理,“更别提很多地方虽设了无障碍卫生间,但常年上锁。”他建议城市更新中引入“体验式验收”机制,即由行动不便者、辅助器具使用者、老年人等实际走一遍设施使用流程,同时,他强调,对现有无障碍设施的动态管理和问题整改也不可缺失,“哪怕建得再好,如果后续没有维护、失管失修,那就等于没建。”

让空间更“可亲”

历史建筑如果只被当作博物馆,就很难真正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人大代表瞿婷说。她所在企业办公在孙衡甫旧居,这是一栋静安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时保留了砖墙、壁炉和欧式窗户,同时引入设计机构办公,每天有人上下班、开会、交流,这栋楼是活的。

她强调,历史建筑要在使用中延续生命,但活化不能流于商业化,不能靠复制弄堂招牌、挂国潮灯笼来做文化,生活气息要自然存在。

静安没有区属博物馆,这在上海核心城区是一个空白。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宋经纬建议,能否结合苏河湾沿线现存的工业遗址,如福新面粉厂、光二仓库、中国实业银行旧址等,打造一座老上海工业与艺术融合区属博物馆。他提到静安区工业遗迹密集,但缺少对外展示平台,现在很多历史建筑是空着的,不如结合展陈、创作、教育等功能,变成可逛、可看、可触摸的公共文化空间。

育才中学学生方璐瑶的建议,则从技术角度拓展了亲近感的实现路径。她提出用AR技术复原四行仓库、外滩等老建筑的历史面貌,比如弹孔上打出投影,讲述背后的故事。她希望通过沉浸式导览吸引更多年轻人,不是看文字介绍,而是看到过去是怎样生活的。

这些建议背后,都是市民对城市的观察和参与。而这种你说我听、你提我改的过程,也正是上海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缩影。静安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工作人员表示,会将建议内容分类汇总,在相关规划专题中纳入讨论。

本文地址:http://keair.bhha.com.cn/news/10452.html    康宝晨 http://keair.bhha.com.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