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年,有一次我去广州图书馆看书,那天我忘了带手机,我挑了几本书坐在一个角落看了一个下午,感觉那天读的纸质书好让人充实——回家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几年来唯一一次不看手机数小时不间断的沉浸式阅读,在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流行的时候,我是经常能体会到这种沉浸式阅读的。
从那个下午开始,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及我们已被网络挤压到窒息的生活,也许网络真的能方便地让我们获取信息,但是,物极必反,也许我们应该适度地减少上网,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健康均衡。
自从会上网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习惯碎片化的阅读了,我发现自己平时读书基本上都是靠各种零碎时间看几页微信读书,或者听听喜马拉雅,感觉很不过瘾,我小时候那种动不动几小时地沉浸式阅读的体验正在日益减少……
我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在爷爷家的火炉边看小说的情形,很多时候一看就看一整天,一直到外边夜色渐暗……姐姐过来叫我回家吃饭为止,我揉揉眼睛,惬意地伸个懒腰……发现自己一整天都在看小说……
正是在这种专注中,我读了很多的书,比如《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等,能一整天只看一本书,那是人生中很幸福的体验。
二
我喜欢技术,也喜欢科技产品,自从用上大屏手机后,太多能带来即时快感的软件,比如QQ微信知乎微博等等,随时都能打断我的深度阅读——感谢老天,我基本不玩抖音,不然我的时间会被切割得更加支离破碎。
讽刺的是,硅谷的科技大佬们却都在限制自己的子女接触科技产品,这让我有点吃惊,像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都在限制自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下面是是《纽约时报》等媒体的报道:
乔布斯和他的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热潮,但他禁止自己的孩子在卧室里使用手机和平板,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他是不准孩子们玩iPad的,他在家里会严格限制子女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16岁才可以使用手机的上网功能。而在家里乔布斯会和家人谈论历史和书籍等话题,避免让孩子对电子产品过于沉迷。
比尔·盖茨则时常限制子女上床前接触屏幕的时间,严禁子女在14岁之前使用手机。《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也是科技公司的CEO,他更激进,他认为,在糖果和可卡因之间,屏幕更接近于可卡因。
他的观点是:打造出这些产品的技术天才们都过于天真,以为能控制它,但它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控制能力。他养育了五个孩子,他给他们定了十几条与电子产品相关的规则,其中包括:
1,13岁才能用社交媒体;
2,上高中那年的暑假才能有手机;
3,卧室里不能有屏幕;
4,网络内容屏蔽;
5,绝对禁止使用iPad;
6,对使用屏幕的时间设下时间表(该时间表由谷歌WiFi执行,他可以从自己的手机上进行控制。孩子不乖乖听话?那就断网24小时!)
……
就我自己的观察,我有两个外甥,以前上小学的时候俩个小把戏成绩还可以,最小的外甥女经常拿班里的第一名——毕竟她老舅我当年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哈,基因强大哈哈哈哈。
但是,这两年,12 岁的小姑娘成绩出现断崖式下跌,问我老姐,原来是给她买了一部手机,理由荒唐——周边的小孩子都已经在用手机了,不用手机,显得很不拉风……
我喜欢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观念:在成年之前严加管教,成年之后放羊就好。我赞成这样做的理由是这样的:小孩子还缺乏足够的理性——不要说小孩子了,就是我们这些大人也容易沉迷在眼前的小屏幕前对不对?你更不能指望一个幼稚迷糊的小孩子天然就理性自律,而一个人在小时候就放任散漫,他这一生基本上也就废了——你不能指望一个自小散漫无知的人,长大后能自律聪明,当然,这样的例子也有,但是,这是像中奖一样小概率的事情,一个负责人的大人,是不能让自家孩子的命运由运气去决定的。
好了,结论很明显了,无论是小孩还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面对和海洛因一样强大的电子产品,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
三
我一直在努力尝试和网络保持距离,尽量减少上网,经过多年的实践,下面这些措施,是我摸索出的和网络保持距离的简单方法:
1,少用社交软件
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时刻和别人联系在一起,我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不然,上帝会将我们生成连体婴儿的样子——可以见得上帝他老人家的想法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独立的,只有他头脑发昏的时候才会生出连体婴儿,但是,现在社交媒体把我们都变成了连体婴儿。
有时候,我甚至想,社交软件很多时候都是弊大于利的发明,FaceBook ,推特和微信,微博都希望我们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点击他们的应用:不断的登录,查收信息,看别人有没有给我们点赞,别人顺手给我们点一个赞,我们就激动得不行——讽刺的是,很多点赞其实是手滑造成的。
社交媒体的产品经理做得有多成功,我们的人生就有多失败。我们要怎么对抗社交媒体,夺回我们的自由和时间呢?
作为一个软件开发者,我甚至想过设计定时收发信息的社交软件,比如只有晚上才能收发信息的软件,想想人类以往的信息传递手段——信件,电报,都有一定的延时性,我们不用整天焦虑地去邮局查看信息,我曾设想过设计只有到了晚上 18点才可以收发信息的软件,这样可以集中处理,免得不断的打扰分心,虽然,最后因为其他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我现在采用这两种方式来对付社交软件:
a,尽量停用社交账号
如果你不是做媒体的,或者你认为某些社交媒体对你没什么价值——反而产生了负价值,比如你上微博等社交媒体只是为了获取信息,也不想增加微博粉丝,那还不如在微信上订阅一些新闻账号更省事。
我的体验是,社交媒体是时间黑洞,你每天不知不觉就会在上面花两三个小时,而这笔时间投资在别的地方则会有更多收获。所以,我会尽量停用相关的社交账号,减少时间的浪费。
b,手机上尽量删除社交软件
手机比电脑更具有便携性,对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更要警惕,所以,我手机上会尽量删除微博QQ等社交软件。
有些社交软件很顽固,比如微信,你要用他们家 PC版的,就一定要安装一个手机端的,真是够了——其他很多软件也是这个德性。但是大家工作上都在用,比如微信,你不用,就会耽误工作,怎么办?
我的方法是:注册两个微信号,工作的微信号只在办公室的电脑上登录,下班了就不理会,明早再来回复。
手机上的私人微信,一般尽量在晚上才集中回复,其他时候尽量不理会。这样,你就避免了不断看微信等社交软件的焦虑,而且能避免时间被分割浪费——我只在热恋的时候才频频看微信,果然恋爱让人失去理智哈哈哈哈。
我还建立了极简粉丝群,我定的群规也是建议群员在 17 :00 到 22 :00 聊天,其他时间段尽量禁言,而且只聊极简相关的话题,不然我会踢人,免得干扰到大家。
2,定时断网:
我很重视早上5 点到中午 12 点这段时间,我觉得这是效率最高的黄金时间,这也是我一天最重要的时间,我一般舍不得拿来刷微信玩手机,我一般用这段时间来做难度比较高的事儿,比如:健身,看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书,学外语,写书等等。
所以,这段时间,我的主用手机一般是设置成关机状态,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会把手机设置成 晚上23点自动关机,然后第二天上午12点自动开机,晚上,临睡前我就把手机扔到随身背包里,这样,整个上午,我就不用开机查看信息,也不会想着去刷微信玩手机,这样,我上午就有数个小时可以高效的学习,工作。
当然,也许有朋友会问,你这样迟才开机,就不怕没有接到美国总统的电话?或者误了联合国秘书长的微信信息?又或者因此失去了拯救地球的机会?
好消息是,目前为止,这三样事情都没有发生,我也活得好好的,而且,我估计只有这本书卖得跟《圣经》一样畅销,我才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去拯救地球。
我意思是,其实半天不开手机,天不会塌下来。尤其是我现在这种沟通相对少的工作,我就更不会担心了。而对于那些沟通频繁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延后开机时间,比如你可以设定成 上午9 点到办公室才开机。
你也许会问,那么早上这段时间,你怎么定闹钟?晨练的时候怎么听音乐?怎么用跑步软件?
这个时间段,我用的是一部苹果6S 的古董备用机,这部手机轻薄便携,我称之为极简纯净版手机——上面我删除了所有其他软件,我只保留了闹钟,电话,短信,网易云音乐,一个健身计时计组软件,咕咚跑步,微信读书, 百度地图等几个最常用的软件。
我一般是这样使用的,睡前我会用微信读书听书入睡,我一般喜欢听着历史故事入睡,最近听的是《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早起提醒肯定是靠闹钟APP,如果是跑步的话,我会带着耳机听网易云音乐的歌,用咕咚跑步来记录距离。如果是做力量训练的话,我就用计时计组的 APP来记录。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早起的时候很利索,不会刷半天微信,看各种新闻……各种赖床之后才起,因为这个极简版的手机没那么大诱惑,和一个功能机没什么区别,也没什么可看的,我起来之后,直接就下床,喝水,健身……一睁开眼就进入简单高效的模式。
到了中午——大多数时候是傍晚,我才打开主用手机,开始看看微信,回复下消息,看看知乎,看看各种新闻,看看美剧什么的放松下……
如果你手头上也有一部备用机,可以采用我的这个方案。我想每个人都有一两部淘汰下来的旧手机,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但是,如果你只有一部手机呢?你可以卸载一些软件,然后用一些限定使用时间的软件控制自己的使用,比如早上限定自己不能访问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
总之,记住你的目的是和网络保持一定距离,主动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各种软件控制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你最高效的时间段,比如精力最充沛的早上和中午,你更要远离手机的某些软件,这些都是吃时间的大户。
我也讨厌家里的 WiFi——我讨厌自己24 小时都被网络淹没的状态。所以,我对手机下手后,也开始研究怎么定时断了WiFi,我一直在研究怎么才能到点就断网,这样,好让自己不至于上网上得太high 而忘了干正事儿。
后来,我研究发现小米路由器有个限制上网的功能挺好的,我就设定每晚21:30 就自动断网,这样,到点网络就断了,也就可以提醒自己早点刷牙洗脸,并准备上床睡觉的事儿。
3,设定不用手机的日子
我会设定不带手机的日子,比如周六日,或者假期,或者其他不需要工作的日子。这些日子我出门不带手机,背包里只带图书馆借来的书,或者kindle电子书,如果我是和朋友家人一起聚会,我们可以尽情的游玩交流。
如果我是一个人出门,我有时会找个公园看看电子书,或者去图书馆,如果偶尔想起查询什么东西,我就会用笔记下来,晚上回家再查——想想以前的时代,如果我们不了解什么信息,我们得专门跑到图书馆查询,现在每天回家就能查,其实也挺好的。
更重要的是,我喜欢那种挣脱网络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网络确实好,就像大鱼大肉一样确实能让人胃口大开,但是,吃多了也腻,偶尔给个一两天不吃,只吃白菜豆腐也是一种解脱。
当然,如果实在是需要用到百度地图来导航,或者要用到电话联系什么的,我就带上那部卸得只剩下 8 个软件的备用机。
4,聚会的时候不碰手机
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就开始玩手机,甚至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难得的家庭聚餐上,一帮年轻人都在看手机,只有不会玩手机的爷爷奶奶在吃饭并抱怨个不停,我觉得这真心不是一个好习惯,爷爷奶奶问话你盯着屏幕半天没反应,他们肯定想掐死你。
我觉得聚餐交流的时候,不碰手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坦白讲,如果我和一个女孩子第一次约会,她时不时的看手机,我会认为这是对我的不尊重,我会在心里打一个叉。而如果是我和一个生意伙伴谈生意,对方时不时地看手机,我也会觉得对方缺乏诚意,心想:干脆您在这里继续看手机算了,我先撤了得了!
5,多体验真实世界
我以前去健身房锻炼,看到有妹纸在跑步机上边跑边看美剧,我觉得很可乐,我要是她,我就会选择去边上的公园跑,公园里的世界更真实,空气更好。为什么健身的时候,都要呆在网络的牢笼里呢?
比如我的眼睛其实用的很狠,平时就像大多数人一样不是整天盯着笔记本屏幕就是盯着手机屏幕……但是依然没有近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因为我经常去公园跑步,因为在现实世界里跑步的时候,你的眼睛要来来回回地观察远处的道路和近处的脚下,你的眼周肌肉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其实,类似近视,肥胖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生活现在太过于极端了,忘了我们其实还是动物,只有适度的在大自然里去活动,才能保持很多器官的正常和身心的健康。
另外,我看电影的时候也会尽量约会的时候去看,虽然在网上也能看,但是,有些体验和经历,在网上是不能给予的, 更多的活在真实世界里,你的人生会更深刻丰富。
6,年末闭关
每年年末,我都会闭关断网一个星期,不见人,不带手机,不带电脑,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散步思考,反思总结一年的生活得失,写出一年的总结,同时也写来年的计划,这是一段很好的沉淀反思的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我减少上网的方法:
1,少用手机:尽量删除,停用各种社交软件:早上可用极简版的备用机,以提高效率。
2,定时断网:每天,每周,每年,设定不能上网的时间段,多接触大自然和真实的世界,对身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