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华为汽车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华为汽车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华为汽车业务巨震,一张限制余承东的大网,缓缓展开。
事实上,坊间早有传闻,关于造不造车,华为内部存在着2种声音。而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的离职,以余承东为首的“造车派”,就此占据了上风,春风得意马蹄疾。
紧接着,AITO问界改成华为问界宣传,智选车模式四处“攻略”,将江淮、奇瑞等车企也收入囊中。只不过谁也没能想到,广汽埃安的“降级合作”,竟然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改变方向”的导火线。
3月27日,广汽集团发布了《第六届董事会第35次会议决议公告》,表示审议通过了《关于广汽埃安 AH8 项目变更的议案》,同意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的“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
据称,变更后华为将继续以重要供应商身份参与广汽埃安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及合作。但这种合作伙伴发展战略大方向的改变,对于华为来说,却代表着另外一层意味——广汽的防备心,更深了。
对此,余承东在日前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如是表述道:
因为华为仍然是一家被制裁的公司,在被制裁的情况下,欧美日的企业,很难选择华为作为主力的智能化供应商。新势力车企,有自己的追求,为了市值,为了自己的控制点,也不会选择华为。传统的车企当中,如果怕失去灵魂,也不会选择华为。
根据华为2022年财报,2022年华为在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超103亿元,业务间接涉及人员超万人。然而在收入方面,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仅为20.77亿元,占总营收的0.3%。
显而易见,华为汽车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已经严重失衡。
也正是因为这样,余承东才会说,“如果没有大量使用华为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车大量销售,就不能商业变现,就无法实现商业闭环。”。而这一点,也是余承东坚定智选车模式的原因所在。
此时的华为,像是被行业形势逼上了造车之路。而华为的高层们,却更像是在逼着余承东“放弃”,以遏制住其疯狂生长的野心。
毫无疑问,任老再次签订的那份5年内不造车的文件,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据悉,该文件不仅重申了“华为不造车”的决定,更是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也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的字样。
胳膊拧不过大腿,“华为问界”胎死腹中,余承东的生态联盟计划也就此被打乱。更有甚嚣尘上,余承东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的“罪人”,人人喊打。
对此,坊间借题发挥的传闻很多,或是“华为接班人”的阴谋论,称余承东功高震主;亦或是,华为余承东即将赴小米汽车任职,另投明主……
小米汽车,缺个余承东?
4月初,坊间传闻,小米汽车和很多vc、猎头都在频繁接触会面余承东,似乎是看到此时余承东的不如意,并相信其“单干”也能撑起一片天,想要推波助澜一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个人看来,余承东跳槽小米的概率,或许真的没有那么大。而且不久前,小米集团也对外回应称,这些都是胡编乱造的消息,消息不实。
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之本。如果真的像传闻中那样,雷军接触余承东,试图引进这一“大鳄”,那一山总难容二虎,雷军亲自带队造车、赌上下半生声誉的说法,也就付诸东流了。
而且从目前小米汽车的团队来看,其主要成员以公司“老人”为主。
尽管小米也引进了原宝马i品牌外观设计师李田原、原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以及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等外来行业人士,但总的***员框架,还是一群“老兄弟”在发挥作用。
当然,原上汽通用五菱事业部副总经理,后负责小米汽车营销业务,前段时间又因个人和家庭原因离职的周钘,却也是另外一个鲜明的例子。
有小米内部员工透露,周钘与小米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融合得并不好,营销理念、造车理念有所偏差。但无论哪种说法,如何打好营销第一战,对于小米汽车这样的后来者,永远是重中之重。
蔚来、理想、小鹏的例子表明,营销方式、市场声量的把握,与之后的销量往往会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甚至稍有不慎,就会摔一个大跟头,就像小鹏一样,自G9失利之后,到现在都没有缓过劲儿来。
必须承认的是,如今的时代里,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如果试图“乱拳打死老师傅”,像之前小米汽车自曝设计图的操作,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至少在小米汽车想走高端市场的情况下,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所以,小米汽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是小米汽车需要余承东吗?
退一步讲,如果雷军依旧坚定带队,那么小米汽车并没有余承东合适的位置。相反,如果雷军还有其它伟大事业,比如Chatgpt等AI大潮流,那么放权给余承东,也并无不可。毕竟,能够撑起汽车这一大业务,且具备自我魅力的领导,并没有太多。
以价值为王,而非价格
2023年开年,特斯拉、比亚迪掀起了汽车价格战的序幕。而在这场大战之中,除了市场份额的争夺之外,必须承认的一点在于,所谓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
市场舆论和行业大势的双重冲击下,小米汽车肯定会受到影响,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幸运的是,作为依旧没有实车亮相的造车势力,小米汽车避开了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环境,以及本次价格战的市场份额争夺。但同样是这个原因 ,后发力的小米汽车,会迎来更为深刻的“价值战”。
不同角度来看,小米汽车拥有2方面的价值:品牌价值与产品价值。
首先,直言不讳地讲,关于小米汽车的品牌价值,大部分由小米集团赋予。而在这一点上,可以从3点表述:
其一,小米生态的加持。小米汽车的加入,可以给予消费者AIoT的闭环体验。如此场景端的完善,将会带来体验上的提升,而这也是车企造手机,手机厂商造车的一大正向福利。
其二,小米销售网络的加持。类似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销售方式,与小米销售网络的融合,将为小米汽车的销售带来足够多的窗口。
其三,小米技术的加持。多年互联网技术的积累,不仅会给小米汽车带来不同于传统车企的思维模式,更能在产品功能定义等方面,提高效率。
而后,是关于小米汽车的产品价值。
因为没有官方的具体产品信息披露,这一方面并不好过于武断地衡量。但根据此前晚点所曝光的产品点:小米汽车首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 (摩德纳),有2个方案,一个版本26万~30万元价格区间,另一个版本在35万元以上。
最新爆料显示,小米汽车依旧分为2款,一款配备92度电池,续航766公里;另一款配备120度电池,续航1036公里。自动驾驶方面自研,座舱芯片采用高通8295,前后3颗激光雷达,售价29.99万~36.99万元。
如此来看,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之心不死,但贵也是真的有些离谱。
不难预见的是,如果相关爆料为真,那么将时间推迟到明年小米汽车正式上市,其高昂的价格,必将引起整个市场的轩然大波。
而这里必须明确的一点在于,价格高不代表品牌价值、产品价值充足。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经济大环境的疲软,各种负面因素的加持下,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将会如无源之水一般,不得长久。更何况,与华为相比,小米也确实弱上一筹。
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品牌价值、产品价值的不足,才引得坊间风言风语,进而传出余承东即将加盟小米汽车的消息。再加上如今小米汽车小动作不断,如此慌张的根源,除了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之外,更多的也还是其本身“价值”的不够出彩。
毫无疑问,以后的路会愈加艰难。至于雷军是否会和余承东一样,遇到如今进退两难的情况,不妨用时间来验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汽车有赛力斯、问界、极狐等品牌。
1、赛力斯:是华为与小康生活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金康新能源技术合作打造的中高档新能源车品牌。其推出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满电状态下NEDC综合性工作状况纯电里程数达180千米,而且配置HUAWEIHiCar车系统,这套体系能够将华为的移动智能终端绿色生态拷贝到车机里,能完成IoT机器设备互连。
2、问界:是华为与赛力斯共同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品牌始终归属于赛力斯汽车旗下。问界汽车由华为参与设计研发,并在后续的营销、品控等环节上提供建议,车辆均搭载由华为提供的ADS高阶智驾、鸿蒙座舱、DriveOne电驱系统等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3、极狐:是北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其阿尔法SHI版采用的是华为的HI(HuaweiInside)模式,主要搭载了华为的全栈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等多方面。
撰文?|?张瑞辰
?编辑?| 潘?谈
三八妇女节,一个女人欢喜男人忙的日子,AITO问界却在偷偷搞事情。
也就是所有小仙女们享受下午半天法定假期的时候,AITO汽车先后在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宣传海报,海报上屹立中央的字眼从“AITO问界”变成了“HUAWEI问界”,这波改名属实打了众人一波措手不及,但也正是因为这波改名,问界在网上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与话题。
对此华为官方最新回应称,HUAWEl问界是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是华为开创的全新商业模式。
截至目前,AITO汽车并没有将所有官方名称都改为“HUAWEI问界”,其中华为商城以及AITO官网都还没有更改,赛力斯官方社媒上更是都没提这事儿。
但是今天3月9日,HUAWEI问界还规范了车尾标志以及零售门店门头的规范,也就是都加上了HUAWEI的字样。
自己不造车?帮人造好车?
其实华为多次在公众场合宣称自己“不造车”,但华为关于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文件中表示,不造车的时效定在了三年,而现在距离这份承诺到期还有不到八个月的时间了。
等这份封印一旦解除,华为势必是要在汽车领域掀起点儿波浪的,从这次海报改名就能看出来,华为虽说不造车,但手已经伸得越来越深了,并且之前也就有迹可循。
其实早在2月初AITO汽车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的一条海报上就出现过华为的字眼,但当时的问界还是冠以AITO之称。随后AITO与赛力斯方面协商决定将品牌话术从‘华为深度赋能’改为‘华为全面主导’。很多人不解这意味着什么,其实话术的更改对于华为和问界的关系来说,起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可以说是后妈转正了。
之前华为跟赛力斯的合作方式是,赛力斯负责提供车辆的车型、平台以及生产,而华为则是负责对其赋能,也就是加入智能座舱、智驾等,最后在华为的渠道进行销售。
而华为全面主导之后,赛力斯与华为签署了深化联合业务协议,大体上内容就是华为提供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硬件技术,并通过产品定义、用户体验、质量管控、渠道零售以及品牌营销主导问界,同时带动华为智能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化销售,再由赛力斯对现有车型进行升级开发以及车辆生产。说白了现在华为在产品力、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对于问界新车型的控制权也相对更大了些,相当于华为是提出方案的甲方,而赛力斯则是负责完成的乙方。
虽然华为自己没造车,但一直用赛力斯作为载体实现华为的汽车梦。
华为借赛力斯之手造车,拯救赛力斯
Q:“你觉得问界这车怎么样?”
A:“车机系统是我体验过最惊艳的。”
Q:“M5正好在你的价位区间,你会考虑吗?”
A:“不会,我还是比较低俗的人,车还是人开的,只靠车机打动不了我”
这是今年年初问界降价后我与哥们儿之间的真实对话,可见问界搭载的鸿蒙座舱的确给不少人带来了不错的印象和体验,但是产品力方面还不足与同级相竞争。
要不是依靠着华为,问界M5的原车型赛力斯SF5基本上可以用工业垃圾来形容了。首先赛力斯这个品牌的知名度本身就不高,再加上背后是东风小康这种登不上台面的“廉价低端”影子,在没有华为参与之前,可以说是要产品力没产品力、要品牌没品牌。
也算是多亏了华为的赋能,当下用户偏向于座舱体验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才让赛力斯有所起色,但明显也能看得出来,问界的这几款车型都是赶鸭子上架的,比如更高一级的问界M7,居然轴距比M5还短,甚至连后排出风口都没有配备。
在华为的支持下,问界一度最高卖到1.2万辆的月销成绩,但今年年初这两个月,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很多人因此便开始唱衰华为,在我看来这是缺乏对华为全方位能力的了解。
可以说,上述两款车型都是匆忙上马,很难体现华为的真实实力,应该说华为在造车领域其实一直处于被低估的状态,但凡深入了解过华为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的综合实力到底有多恐怖。一个行业越是需要持久性的长跑,华为这样在组织、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都很强的长跑选手就越容易最终胜出。所以想要看HUAWEI问界的真实产品表现,还得等后续发布的新车型了。
鉴于华为和塞力斯在品牌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这个时间点把问界的前缀从AITO改为HUAWEI就好理解了。此前赛力斯与华为签署的深化联合业务协议中也是提及,2023年会有全新的产品面世,届时大概率就会以HUAWEI问界XX来命名了。
其实改名之前,问界早就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就是华为汽车了,就连现在华为门店里的问界销售都直接和来看车的客户介绍这是“华为汽车”。可见华为这个前缀能给问界带来更高的品牌力,让用户更有信任感。全面主导了之后也就多少能撕掉类似‘华为贴标’‘小康换名’这样的标签,说问界是华为汽车也就名正言顺了。
写在最后
一家新势力车企CEO曾告诉我,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他们最害怕的不是BBA,也不是其他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而是跨界造车的华为,因为华为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很强。
虽然目前来看,华为不造车的承诺还是在有效期内的,只不过华为的种种操作都在预示着华为还是会深入造车领域的。通过这三年的摸索,相比华为也摸清了汽车行业的门道,三年内不造车的封印解除后恐怕华为也不会亲自下场,毕竟国家已经不再批准新的造车资质了,并且相关政策表示小米是最后一家申请下来造车资质的车企。往后华为不排除会逐渐控股问界并全面主导该品牌,最终实现真正的HUAWEI问界。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风华绝代蝴蝶0121,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智能汽车首席架构师陈一伦的离职表明,华为的人事变动很大,华为智能汽车将在制造业的这一领域受到限制。这不仅是华为智能汽车首席设计师陈亦伦的离职,也是华为汽车研发中心两名关键研发人员的离职。在现阶段,华为显然不愿意看到太多的投资和消费。华为已多次调整其汽车组织结构和内部资源,将重点放在可以快速商业化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