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和特斯拉都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因此两家车企之间“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一直也是吃瓜群众们喜闻乐见的话题。
日前,关于比亚迪与特斯拉的“电池恋”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据德国当地媒体最新报道,搭载了比亚迪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的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已经在德国柏林超级工厂正式下线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生产的首款磷酸铁锂电池车型,也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首次搭载在特斯拉的产品上。此前德国超级工厂只生产Model Y长续航版和性能版,主要采用LG和松下电池组,而欧洲销售的Model Y后驱版均为中国生产出口,采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组。
从暧昧到确认关系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进入到愈发白热化阶段,从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的份额结构来看,所占比例最高的就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年销均在130万辆以上,如此强势的表现也反映出未来双方在全球化竞争的趋势。
就在大家等着吃瓜看热闹的时候,比亚迪和特斯拉却在去年传出了合作的消息,比亚迪方面透露将为特斯拉“供电”,并表示彼此是朋友关系。随后不久,就有外媒报道称搭载比亚迪电池的Model Y已经出现在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并已经获得了荷兰车辆管理局( RDW)的批准。
一时间,本应互相竞争的两大品牌多了一层“暧昧”关系。直到今年3月,韩媒曝出特斯拉已叫停使用比亚迪刀片电池,但随即比亚迪和特斯拉再次对外表明了双方的合作顺利,马斯克本人更是亲自在推特上为双方的“电池恋”证言,表态终止合作是假消息,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合作关系是积极的。
那么随着刀片电池版Model Y的下线投产,一方面意味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已经完全得到了特斯拉的认可,正式纳入了特斯拉的供应商体系,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合作关系又向更深层迈进了一步。尽管目前双方都没有对此消息做出相关回应,但在一品君看来,这次成功“牵手”对于双方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斯拉持续降本增效
事实上,特斯拉一直在寻找更好的电池供应商,以使其电动汽车达到更高的能效。目前在国内生产的Model Y后驱版采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组,电池容量为60kWh,续航里程455km,而在装配到柏林工厂Model Y后驱版上的比亚迪刀片电池,电池容量为55kWh,续航里程440km,从数据上看,两款电池性能和效率相差甚微。
那为什么特斯拉还要选择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呢?在一品君看来,特斯拉是希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以达到销量与利润的平衡。
根据数据显示,特斯拉今年一季度交付量超42.2万辆,同比增长36%,打破其单季度交付纪录,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超24%。显然,“低价换量”的负面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想要提升盈利,就必须持续降本增效,特斯拉也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市场。相比于竞争激烈、价格内卷的国内市场,以及占有率趋于饱和的美国市场,欧洲市场无疑更具潜力。
由于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导致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售价相对较高,而特斯拉通过德国本土生产入门的Model Y后驱版,既可以降低从中国进口产生的成本,又能为欧洲用户提供更多车型选择,从而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至于选择比亚迪刀片电池,一方面虽然容量和续航比宁德时代的电池略低,但放到实际使用中并不会有明显差别且重量更加轻盈。另一方面,刀片电池的一体化技术路线和特斯拉4680电池结构相似,都可以直接镶嵌在车身当中,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车重及造车成本的效果,这也是特斯拉现阶段的诉求不谋而合。
比亚迪用技术换市场
毫无疑问,这次合作对双方是双赢的。虽然是在形式上,特斯拉是主机厂,比亚迪是供应商,不过如果放到两大品牌的竞争层面上,比亚迪从中得到的好处明显更多。首先是收获了大客户,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其次刀片电池能够被全球电动车巨头特斯拉认可,无疑也是为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做出的最佳广告宣传。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这两年的出口业务同样发展迅猛。自2021年5月正式宣布“乘用车出海计划”至今,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4月份,比亚迪的海外销量就达到了5.36 万辆,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海外销量。
与销量增长相辅相成的,是比亚迪电池的装车量也在大幅提升,一汽红旗、长安汽车、北汽福田、中通客车、丰田、福特、戴姆勒等国内外车企都是比亚迪电池的客户群体。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量达到21.5GWh,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居第二。
一品君认为,当新能源汽车浪潮袭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燃油车时代,中国品牌在外国人眼中就是用市场换技术,海外出口也都是靠低价换销量,而如今这种传统印象已经被彻底改写。
比亚迪就让我们看到,中国品牌不仅做到了通过高质量、多元化的产品叩开全球市场的大门,同时还正以电池供应商的身份进一步开拓出了全球化的新路径,反过来用技术的对外输出,收获更多市场份额和用户认可。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