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早餐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那宵夜便是城市的灵魂。在潜江,一碗名为“裸面”的特色宵夜,以其质朴本真的滋味温暖着无数食客的夜晚,更在三代人的坚守中,熬出了独有的传承味道。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浦路的“关龚裸面”门店,探寻这碗非遗美食背后的故事。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19/101656962.jpg" />
“‘裸面’这名字,听着就透着股实在劲儿——没有花里胡哨的浇头,不靠复杂配料撑场面,全凭一碗面、几样简单调料,就把滋味做到了极致。”关龚裸面老板关玉华笑着向记者介绍。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19/101656412.jpg" />
走进后厨,师傅们正娴熟地制作裸面:手腕轻抖间,酱油、醋、葱花、蒜末已精准入碗,滚烫的面汤“哗啦”一冲,浓郁的香气瞬间漫过鼻尖;沸水中焯好的细碱水面捞进碗中,不多不少刚好一碗,朴素模样里藏着地道的潜江味。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19/101656362.jpg" />
这碗看似简单的面条,藏着一段跨越三代的传承史。“最开始它叫‘平面’,是当早餐卖的。”关玉华回忆,家里做面条的手艺从爷爷那辈就开始了,后来母亲接手,从竹根滩镇来到园林街道,推着板车摆起早餐摊,卖的就是这朴素的面条。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19/101656132.jpg" />
“那时候条件苦,板车就是流动的厨房,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一推就是好几年。”二十多年过去,板车换成了亮堂的门店,“关龚裸面”的招牌越立越稳,“裸面”也从清晨的果腹之物,变成了潜江人忘不掉的宵夜味道。
别看吃面简单,做面的门道可深了。“就说碗底那猪油,得专挑上好的猪板油,加上几十种天然香料,先大火熬两小时逼出油脂,再中火收两小时凝练香气,最后小火慢煨八个钟头浸润滋味,才能熬出那滑溜溜、入口绵密的口感。”关玉华指着厨房一角的调料台仔细介绍,“调料也不含糊,十五种香料按精准比例磨成粉,面汤才够鲜、够透。”正是这份对细节的较真,让“裸面”的味道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如今,凭借独到的手艺,“关龚裸面”不仅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开了好几家分店,每日销量超一千碗。“每天晚上店里都坐满了人,有吃了多年的老街坊,也有特意来尝鲜的年轻人。”关玉华说,“很多人来了就点一碗‘裸面’,配上卤拼和烧烤,三五好友围坐闲谈,这就是潜江人最惬意的夜生活。”
“你们看这面条,劲道弹牙,卤汁香味裹得足足的,咸香里带点微酸,特开胃!再配上他家特色卤拼、招牌烧烤,这滋味,绝了!”正在用餐的市民李先生夹起一筷子面,竖起大拇指,道出了许多食客的心声。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19/101656262.jpg" />
从板车小摊到非遗美食,“裸面”的故事里,藏着潜江人的生活记忆。正如关玉华所说:“真正的美味从来都不复杂。就像这碗‘裸面’,没有山珍海味,只用最普通的食材,熬出了让人踏实的味道。”夜幕下的潜江,一碗“裸面”,几份卤菜,三五好友围坐闲谈,升腾的热气里,藏着这座城市最实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