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轰……”8月4日,随着几台挖掘机的轰鸣声响起,为期两个月的环两江自行车赛道改造提升暨海寿岛风貌提升工程正式动工。广东雄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帮扶“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海寿村)签约仪式也于同日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举行。一场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乡村受益的乡村振兴实践正生动上演,彰显了九江镇以镇村企联动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激活区域动能的深层逻辑。
据悉,在上个月初,佛山市2025年环两江自行车赛最终敲定落户九江镇海寿岛。然而这个江心小岛却面临着部分赛道硬件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可能直接影响着赛事体验与影响力。同时,赛道沿线的“赤膊房”也影响了海寿岛的整体风貌,田间问题田头棚与人居环境短板制约着文旅潜力释放。
这些“问题清单”恰恰成为镇村企联动的“需求清单”。根据规划,雄桥建设集团将协助海寿村新建约800米挡土墙、重铺2160平方米沥青道路、设置约400米安全网,同步完成4700米绿化修剪、路灯迁移及景观改造。看似简单的工程改造,实则是为赛事体验与区域发展“筑基”。
事实上,典型村培育绝非简单的“面子工程”,而是“里子”与“面子”的同步提升。海寿村正借助赛事契机,通过赛道改造与风貌提升,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产业生态。“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打造安全舒适的骑行环境,更将通过‘体育+旅游’的融合,形成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岛的经济链条。”九江镇副镇长冼启亮道出了项目的深层价值。
“作为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江镇正借赛事东风,将海寿岛的水乡生态资源、岭南文化底蕴与现代体育、旅游产业深度绑定。”九江镇党委副书记王晓娟介绍,赛事不仅能吸引大量骑行爱好者与游客,拉动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消费升级,更能让海寿岛成为展示环两江先行区形象的窗口,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赛事经济”新动能。
事实上,在九江镇“百千万工程”的推进版图中,建筑企业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此次与海寿村结对的雄桥建设集团,正是本土建筑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作为集建筑、市政、绿化等多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雄桥建设专业优势与乡村建设需求高度契合。此次与海寿村的结对帮扶,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专业力量的深度嵌入。
在雄桥建设集团执行董事余森源看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反哺社会是企业尽的责任。他表态:“此次参与海寿村帮扶,我们不仅会拿出最过硬的技术团队保障工程质量,更会带着公益初心,把九江建设得更美好。”
九江镇海寿村第一书记区发洪坦言:“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我们缺资金、缺技术、缺专业规划,雄桥的介入正好补上了这些短板。”除赛道改造外,企业还将按“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培育典型村要求,协助改造“赤膊房”立面、整治问题田头棚、美化公共空间,实现海岛风貌的系统性提升。
这种“定制化”帮扶并非个例。2024年,九江镇“农房建设和风貌提升+打造城市客厅复合主题项目”入选广东省建筑业企业投身 “百千万工程”项目范例名单。该项目中,包括雄桥建设在内的24家建筑企业投入约80万元,带动建筑协会慈善资金50万元、村民自筹30万元,完成40间农房特色化改造。企业不仅带来资金,更注入先进设计理念与施工技术,让乡村既保留乡土韵味,又焕发现代活力,直接推动文旅经济升温。
“有了建筑企业的结对帮扶,在镇、村、企三级协同下,相信海寿岛必将展现出更加文明有序、更加鲜活的新面貌,这座江心岛上的环两江自行车赛事也定会精彩纷呈。”九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关艳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参与机制,吸引更多本土企业加入;同时政府部门、村(社区)也要做好主体角色,形成乡村建设的合力,构建起“企业主动、乡村欢迎、政府支持”的良性循环。
文、图、视频 | 记者 钟泽诗 通讯员 何万里 九江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