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中国  上海    未来  企业  政策  教师  系统 

原创俄罗斯态度突变,直接对华下“禁售令”,原因正当还是另有隐情?

   日期:2025-08-11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keair.bhha.com.cn/mobile/news/10593.html
核心提示: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突然发布禁令,暂停了包括东风在内的四大中国品牌旗下18款卡车的销售。官方解释称,这些卡

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突然发布禁令,暂停了包括东风在内的四大中国品牌旗下18款卡车的销售。官方解释称,这些卡车存在“制动失效、噪音超标、安全带缺陷”等安全隐患。令人意外的是,其中被特别提到的汕德卡ZZHS车型,早已通过了欧盟严格的认证,在欧洲市场上畅行无阻。更为巧合的是,俄罗斯的三大本土车企就在三天前宣布,由于产能过剩,他们将大幅度缩短工时。这一禁令无疑让人不禁联想到,表面上的亲密合作和背后的市场竞争,俄罗斯这次的举动究竟隐藏了什么深层的目的?

从俄罗斯发布的禁令文件来看,虽然文件内容看似非常专业,但其中却存在诸多疑点,令人质疑其真实性和公正性。首先,汕德卡ZZHS车型不仅符合严格的欧盟安全标准,且在哈萨克斯坦等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也获得了销售许可。奇怪的是,面对同一辆车,欧盟认为其“安全达标”,而俄罗斯却视其为“安全隐患”,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实在令人震惊。更让人疑虑的是,俄方的突击检查程序极为不透明。俄罗斯并未公布具体的检测数据,也没有给予中国企业任何申诉机会。多家检测机构反映,这些车型早前都曾通过了俄罗斯的GOST认证,现在突然被“翻旧账”,显示出俄罗斯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程序正义严重缺失。

这并不是俄罗斯第一次针对中国商用车采取行动。事实上,这已经是2025年内第二次对中国商用车的打压。早在2月份,陕汽就因为“防撞装置不达标”被禁售,而仅仅五个月后,类似的情节再次上演,展现出对中国汽车品牌的系统性打压的迹象。当俄方工贸部长阿里汉诺夫宣称“三个中国品牌的卡车存在严重缺陷”时,却对俄罗斯本土的拉达汽车采用中国混动技术贴牌生产的事实视而不见,后者正享受着俄罗斯政府给予的每台17万卢布的补贴。这种明显的选择性执法,让“安全隐患”的说辞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数据显示了更真实的背后动机:2024年,汕德卡在俄罗斯的销量已经达到1.95万辆,首次超过本土巨头卡玛兹的1.73万辆,成为俄罗斯市场上最畅销的重卡品牌。而今年上半年,中国卡车品牌在俄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激增至27.6%,其中汕德卡独占14.2%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俄罗斯每卖出四辆重卡,其中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

这种“碾压式”增长让俄罗斯感到压力山大。卡玛兹作为俄罗斯的“国家工业象征”,其产能利用率已跌破50%,甚至被迫实行四天工作制。GAZ集团和AvtoVAZ等车企也同样陷入了严重的亏损泥潭。随着俄罗斯车企高层公开表示“依赖中国市场是一种短视行为”,保护主义情绪愈加浓烈。俄罗斯此次禁令,显然不仅仅是一次孤立的行动,更是俄罗斯在针对中国车企的政策组合拳中的一环。8月1日起实施的新报废税,将重卡的税率提高至28.67,20吨重卡的税费暴涨167万卢布(约合14.7万元人民币),直接削弱了中国卡车的价格优势。

更为苛刻的规定还包括:所有在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停留超过12个月的车辆必须补缴全税,个人进口车税费从5000卢布飙升至30万卢布,彻底封死了平行进口的路径。此外,新的OTTC认证要求迫使车辆在俄罗斯实验室进行测试,认证周期被拉长至8到12个月,单车认证成本激增2至3倍,这无疑打乱了新车的上市进程。这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保护主义网。正如一些俄罗斯官员私下所说:“与其让中国车占领市场,不如通过规则重新夺回主导权。”

俄乌冲突后,西方车企大规模撤离,空出的市场被中国品牌迅速填补,但这一现象却引发了俄罗斯的战略焦虑。俄罗斯在电驱动系统、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领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使得俄罗斯越来越担心过度依赖中国技术会削弱其工业的自主性,这种担忧在俄罗斯的军工复合体中尤为明显。尽管俄罗斯的政治立场转向东方,但其汽车工业的基础仍然建立在欧美技术之上,比如拉达依赖雷诺平台等技术。而在国内产业界,仍然隐藏着“重返西方”的情结,对中国技术的心态依然存有偏见。

俄罗斯政府正在强力推动“市场换技术”战略,鼓励中国车企在俄建厂。现代汽车通过换壳Solaris品牌重新在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一“去中国标签”的模式被俄方视为理想的示范。然而,当俄国家杜马议员警告称“过度依赖中国等同于交出经济主权”时,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的27.6%的市场份额显然已经触及了俄罗斯的底线,成为了无法容忍的临界点。

有趣的是,最大的不满声音竟然来自俄罗斯国内的物流企业负责人,他们表示:“中国卡车的价格仅为本土车的70-80%,如果禁令生效,运输成本将会大幅上升。”在IXBT汽车论坛上,一些俄网民也讽刺道:“用了一段时间的车突然变成了‘死亡陷阱’,以前的合格证难道是手绘的吗?”更有网民警告说:“如果下一步禁配件,整个行业将崩溃。”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家杜马的部分议员开始呼吁,为中国企业提供申诉的窗口,以避免损害俄罗斯的国际声誉。

然而,尽管卡玛兹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它的产能却仅完成了预定目标的30%。此外,卡玛兹仿制的中国混动系统的热效率比原型低了10%,油耗反而增加了40%。保护主义筑起的墙壁,最终也挡不住技术上的差距。

面对俄罗斯对中国商用车的系统性封堵,中国车企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开始采取多维度的反击措施。针对俄罗斯的特殊要求(例如-50℃低温启动),中国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俄罗斯标准验证体系;同时,开发了防腐蚀底盘,使得在远东地区的故障率降低了40%。此外,中国企业还采取了提高本地化率的策略,例如通过CKD散件组装的方式,提升了本地化率以避开高达20%的进口税。

此外,比亚迪正在启动俄标认证,计划抢占电动卡车这一新能源汽车赛道。三一重工则将滞销的库存转向中东市场,东南亚的基建热潮也成为了新的增长点。中国车企已经开始为未来的全球市场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行业内还酝酿着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计划在莫斯科建立共享研发平台以降低成本,组建零部件联合采购体提升议价能力,并考虑向欧亚经济法院提起诉讼,借鉴中国工程机械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成功经验。

中国车企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妥协或退让,而是通过推动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打破各国技术壁垒,铸就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国车企不仅在东南亚铺设电动卡车生产线,还在中东构建了完善的售后网络,与欧盟共同制定测试标准,逐步推进全球化布局。

俄罗斯的禁令反而成为了一次警醒,它提醒中国企业,市场和技术的布局绝不能只依赖单一的市场。历史会证明,在最艰难的国际商路上,最终能够突破困境的,正是通过创新和技术,勇敢迈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市场的真正征服,也将是让对手坐上由你创造的卡车,驶向你设定的方向。

本文地址:http://keair.bhha.com.cn/news/10593.html    康宝晨 http://keair.bhha.com.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