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国与柬埔寨爆发边境冲突后,经过五天的短暂交火,双方终于同意前往马来西亚举行会谈。虽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进展,但泰柬两国的会议安排却让人感到不满。原本,双方可以在相对冷静的氛围下寻求解决方案,但实际的会谈过程却充满了外部干预和复杂的外交博弈。
根据视新闻的报道,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在7月27日晚上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他将亲自带领代表团,于28日飞往马来西亚吉隆坡与泰方进行会谈。两国领导人面对面的会谈,通常被认为是解决边境冲突的最有效方式,然而此次会谈的进程却出乎意料。虽然马来西亚作为东道主,但美国却在其中扮演了联合主办方的角色,甚至比柬方和泰方的主办方还要活跃,而中国仅仅被邀请作为旁听者。原本泰国曾表示将单独解决问题,然而两天后,泰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在冲突爆发初期,泰国与柬埔寨均表示将自行处理边境争端,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美国的影子逐渐浮现。7月28日,洪玛奈明确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源于特朗普的提议,而且美国还为此次会谈提供了帮助。这让人不禁怀疑,美国在此事中的角色远不止于调解。尽管泰国与美国的关系密切,特别是在泰国接受了美国4亿美元的军售后,美国对泰国在越境打击柬埔寨时使用F-16战机的行为未曾表示反对。而柬方寻求美国援助时,反倒被冷落。这种明显的偏袒让人感到不满。 此次停火协议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牵头的结果。他通过拨打两国的电话,成功推动了双方愿意达成停火协议。特朗普在通话结束后公开宣布,泰柬两国有意停火并寻求和平解决。为了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特朗普还以经济制裁作为施压手段,通过关税政策要求泰国和柬埔寨作出妥协,以便顺利推进停火和贸易协议。 除了美国,其他国际力量也在推动停火。中国、马来西亚及联合国等多方呼吁泰柬尽快恢复和平。在外部压力和国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双方意识到停火对两国的长期利益至关重要。最终,泰柬两国领导人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成功会面。 7月28日,双方在马来西亚正式签署停火协议,并规定协议当晚24时生效。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记者会上表示,此次协议是恢复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一步。会议现场的气氛虽然有些紧张,但两国领导人的握手言和,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停火协议签署后,柬方军队依然在边境进行三轮攻击,直到午夜前五分钟,才彻底停止了军事行动。 特朗普此时的“手段”堪称精准,他以中止美泰、美柬贸易谈判以及惩罚性关税为筹码,迫使两国作出妥协。泰国面临着36%的关税威胁,而柬埔寨则依赖对美出口,两个国家别无选择,只能在压力下同意停火。特朗普的施压无疑让两国低头,但其背后的目的并非单纯的维护和平,而是希望通过此事,削弱东盟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域外大国”对区域安全的主导地位,为未来的地区博弈铺路。 与此同时,美国在这一过程中也展现了其一贯的“背后操控”特征。在冲突爆发时,泰军使用美国提供的F-16战机对柬方进行空袭,美国对此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批准了4.2亿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订单。相比之下,柬埔寨寻求援助时,美国则表现得冷漠。这样的行为显示出美国在实际操作中的双重标准。 与美国的高调施压不同,中国则采取了更为低调的姿态。中国并未主动插手调解,而是全力支持马来西亚作为会议的主导方。中国通过外交途径,默默推动各方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却始终没有试图抢占调解的风头。中国的做法突出了“东盟方式”作为解决区域问题的权威性,远比短期的调停成果更为重要。这种低调的姿态与美国的高调干预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得东盟国家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谁才是能够真正尊重它们主权和利益的合作伙伴。 停火协议达成后,各方的感谢辞可以说是一场微妙的“表情戏”。马来西亚总理和柬埔寨首相洪玛奈都感谢了中国在背后的支持,而泰国的普坦则没有提及中国,甚至连会议东道主马来西亚也没有特别表示感谢,只字未提,唯一感谢的是特朗普和越南政府。普坦在台上的表现颇为反常,言辞中透出一丝不悦,他的紧张和不满情绪显而易见。 显然,泰国对于此次结果并不完全满意。若没有外力干预,泰国可能能够在军力上占据优势,压制柬埔寨。但现在,泰国不得不接受停火,且最大受益者无疑是柬埔寨。普坦的情绪波动和言辞上的疏漏,也许正是这种不甘心的表现。 尽管美国在这一事件中刷足了存在感,但它的介入让更多人看清了其背后的真实意图。东盟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战,尽管没有被完全取代,但已经出现了裂痕。如果东盟内部无法有效化解矛盾,外部大国的干预或许将成为常态。而中国的耐心与尊重,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解决路径,也为这一动荡中的棋局增添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