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美工艺美术学院及美术馆承办的“过去·现在·未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120件作品涵盖了七十余年来工艺美术学科数代教员和部分优秀校友、在校生的精品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的教学创作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展,更是一个教学展,历代导师的作品均具有教学范例作用。

开幕式现场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主持开幕式
广美在工艺美术乃至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开幕现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魏洁在致辞中表示,“广州美术学院在工艺美术乃至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无论是改革开放后‘三大构成’课程的大胆探索实验,还是工艺美术学院近年来的在材料创新、技术融合等方面的积极尝试,都让我们感受到学院对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和前瞻性。”

94岁高龄的著名漆画家蔡克振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他在现场回忆称,从1953年的中南美专图案组直到广州美院工艺美术系,再到今天的工艺美术学院,历经七十余年,“始终证实着工艺美术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也应该是历来广州美院最受社会欢迎的专业。”

广州美术学院原工艺美术系老主任蔡克振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在致辞中说,“工艺美术彰显着各个时期的生产技艺与审美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活态文脉,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其传承性与时代性毋庸置疑,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更加不容忽视。”她说,“工艺美术学院作为学校最具历史传承的二级教学单位之一,也在此时代背景下,更主动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传承活化岭南工艺,关注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开拓中外工艺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因此,“此次教学展,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我想不仅是对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工艺美术教育乃至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思考和展望。”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漆艺教研室主任余潮松(右一)、工艺美术教研室主任韦潞(右二)向蔡克振先生(左二)、曹国昌先生(左一)献花
工艺美术既有媒介的整体性、延展性,也有社会文化的整体性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右二)为嘉宾介绍作品
过往不少人对工艺美术存在误解,认为工艺美术与纯艺术存在差距,但事实上,工艺美术承载了多元的艺术表达手段,为纯艺术的现代性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甚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派的嫁接,为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胡斌认为,工艺美术作为“整体艺术”,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并非按媒介划分,所有媒介手段都可以为工艺美术所用,在这个领域里的艺术家,是多元的、包容的,“工艺美术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它既有媒介的整体性、延展性,也有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胡斌说。
据介绍,工艺美术学院是广州美术学院最年轻又最具历史传承的二级教学单位之一,工艺美术学科可追溯至1953年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图案组”,南迁广州后,广州美术学院于1958年正式设立工艺美术系,其后历经诸多演变。2018年12月,广州美术学院正式设立工艺美术学院,重续了广州美院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光荣传统与历史文脉。


展览现场
71年来,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学院”这个脉络中,诞生出了著名工艺美术家、艺术家、教育家陈雨田、谭雪生、李立基、高永坚、尹定邦、蔡克振、曹国昌、全森、林蓝、万小宁等均曾担任工艺美术系领导,也涌现出了吴江冷、金景山、谭畅、邝声、黄政生、曾洪流、周锡珖、王受之、刘露薇、谢顺景、姬德顺、吴卫光、黄增炎等一批在各专业方向具有影响力的教授。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在众多国际专业竞赛中荣获大奖。


展览现场
“中国现代高等设计教育的变革是从广美的工艺系开始的,现如今已经蓬勃发展,蔚为壮观。”齐喆同时介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艺美术学院以“传承活化岭南工艺、关注当代生活需求、开拓中外工艺文化交流、培养格调高雅、技能专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理念,强调教学的当代性、开放性、实验性、复合性,彰显工艺美术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学院依托并充分挖掘工艺美术的技术与材料特性,培养具有手工技艺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室内外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人才和具有当代艺术思维与观念的实验性艺术创作人才。
也正如蔡克振先生在现场所言,“尽管有AI科技、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科技的参与,但它绝对替代不了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深入道德和伦理的思考,工艺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任务,例如理解人的情感,如何产生新思维等方面的问题。总之,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思维仍然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展览现场
工艺行业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生活



研讨会现场
【部分作品】

纸本 18.5cm×26.8cm
1962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谭 畅《三牛图》
360cmx120.5cm(拼画分三件)
1990年 陶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蔡克振《劳军小组》
64cmx110cm 漆画
1966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蔡克振《琴韵》
漆画 80cm×80cm
1988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全森《天风》
纤维壁画 460cm×980cm
1998年

李 伦《潜》
漆画 90cmx70cm
2011年

张温帙《大地》
陶瓷 39cm×109cm×43cm
1993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齐喆《天花无数月中开》
马赛克镶嵌
200cm×162cm
2020年

韦潞《心花怒放》
漆画 120cm×120cm
2019年

谭红宇《族群》
陶瓷 218cm×88cm×105cm
2007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