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刚开始给孩子英语启蒙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迷思:
看着孩子懵懂的眼神,我们时常按捺不住一颗想翻的心。
但一想到网络上有些帖子,比如“翻译式启蒙正在毁掉孩子的英语思维”“翻得越勤快,孩子越难养成英语思维”,一颗心马上又回归冷静。
“翻译”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带来的疑惑一点都不小,且贯穿每日执行。
是时候跟大家说清楚“翻译”这个问题了。

关于翻译,家长的普遍情感是“想翻译、又不敢翻译”——生怕影响“英语思维”,或者陷入“中式思维”。
这样的执念,很好理解。我们这一代家长学英语,主要依靠记语法、背单词的“学得”模式。以至于到了初高中,许多人深受“中式思维”的困扰:
听到apple,脑海中会先翻译成“苹果”两个字,而不是直接出现“苹果”的实物。
在听力考试中,这样的思维很吃亏,因为一翻译就增加了理解时长,容易漏听接下来的内容。
“中式思维”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会根据中文的语法去组织英语句子。
比如“I very like it.”这样的句子,老师看了就会皱眉头。
因此,当我们的下一代,开始进行英语启蒙,我们自然不希望他们步我们后尘。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养成纯正的“英语思维”,即,提到cat,脑海中就浮现一只小猫,无需进行翻译。
但如果深入英语启蒙的逻辑,大家就会发现,其实翻不翻译,对于英语思维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甚至,英语思维这个东西,对于大多数家庭堪称“奢侈品”,不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不信,来看看英语思维都是怎么养成的吧:
1)“native”母语环境
每天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英语思维自然轻松养成。但这样献祭了中文思维,除非走国际升学路线,否则语文肯定跟不上。
2)海量可理解输入
假如没有“native”的英语环境,通过大量、有意义、有兴趣的可理解输入,积累数千小时语言浸泡时长后,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一条路子,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做不到。第二条,小部分执行力强的家庭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