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载祠
◎ 徐斌会
一
【作家简介】徐斌会,陕西岐山人,现居宝鸡太白。中国散文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太白县文联副主席,太白县县作协主席,《太白文艺》主编。出版散文集《掬情热土》,《在这里,慢下来》。
鸡峰山新传
◎ 王锡美
大坝沟,张良庙的后花园
◎ 郭明祥
行进二公里处,溪上人造小桥连接一座小巧的垂花牌楼。只见上书“观音峡”三个正楷书。搭草而建,古朴淡雅。移步其中,竹林葱郁,条石铺台,曲折幽深。绝壁下有一小庙,尽现蜡香烟薰之色。攀崖拾级而上,青苔绒绒。湿滑陡峭。仰望峰高,友人有恐高之险,只能折返。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2e12b6dfj00reu5so000ic000db008v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一条被误解的渠
◎ 魏飞
【作者简介】秋水,本名魏飞,槐芽中学教师。品味经典,汲取先哲智慧;默默写作,与灵魂对话;用心诵读,传递美好。
那墙凌霄
◎ 解靖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c50a5510j00reu5sp0039c000u0013z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飞来的伴侣
◎ 彭小宁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ffda72ecj00reu5sp000ic000d700hh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作家简介】彭小宁,汉族,1970年出生,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退役军人,岐山县作协会员 。文学作品发表于《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宝鸡日报》《文学陕军》等报刊媒体。
八百里秦川,有我浩荡的诗意
◎ 车俊
1
2
3
4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0a499c67j00reu5sp005rc000u0010s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作者简介】车俊:笔名车夫,甘肃华亭市人,现居宝鸡。1985年开始诗歌写作,先后在《阳光》《读者》《中国诗歌》《关雎爱情诗选》《飞天》《时代文学》、《青春风》《淮风》《五月花》《甘肃诗人金典》《中国文学》《崆峒》《台湾好报》《中国煤炭报》《甘肃日报》《陕西日报》《宁夏日报》《甘肃工人报》《宝鸡日报》《天水日报》《固原日报》《平凉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散文作品600余篇。出版诗集《燃烧的玫瑰》《火上芭蕾》两部,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华亭市作协副主席。
炎帝陵和青铜器博物馆
◎ 巩忠
炎帝陵
当风在常羊山驻足
神龙停滞前行的翅翼
凝望少女明眸皓齿
心神震颤,电闪雷鸣
母亲教会行走的要领
你将脚步迈向渭滨四方
终以涿鹿之战
高举炎黄名录惠风和畅
看见你奔走高山草甸
点亮东方启明照耀
刀耕火种孕育五谷生根
看见你匍匐在大地胸怀
尝遍百草行医济世
神农本草镌刻岐黄鸿篇
常羊山巅,灯火长明
星汉映辉,日月轮值
十四亿肃立恭祭的香火
托举云霄端坐的神祇
手持五色彩穗,福荫千秋
心怀社稷黎民,泽垂万世
青铜器博物馆
青铜故里,石鼓山阳
一座平台五鼎的殿堂
屹立在长阶顶端
昭告遗落千年的精灵
这里是出发的地方
精致的展柜
隐匿一个魂魄
诉说古老的炎黄部族
渭水河畔陶土注模
墨绿的胸膛迎向炉火烈焰
沁染周秦血脉
迎着浩风背影张开双翼
何尊“中国”惊艳万方
西周历王恭举胡簋折觥
高诵祭文国殇
云霄里秦公镈响,钟罄和鸣
古塬上周礼国风,诸世膜拜
夜幕里,巨鼎般禅定
山风轻摇绿枝梵唱
淹没尘世低处的喧嚣
守护一粒种子破土出芽
历经沧桑万劫
映耀星辰璀璨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450af2a3j00reu5sp000cc0007q008k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作者简介】巩忠,青海公路局退休职工,现定居宝鸡市。宝鸡市散文杂文家协会会员。自幼喜欢文学,喜欢在诗词文海中寻觅真善美。多以诗歌、散文娓娓诉说寻常百姓的美好生活。
走进斜峪关
◎ 张永麟
你从远古走来
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
多少英雄豪杰留下千古不灭的史迹
唐宋文豪抒发褒斜古道的由衷感叹……
雄居眉岐太三县交汇点
一脚踏三县
鸡鸣传千里
太白鸟道横绝峨眉颠
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诸葛亮率蜀军北伐驻军五丈原
斜谷开荒屯田解军粮不济之急需
邸阁粮草丰盈鼓舞士气
誓与曹魏生死一战
可惜一颗明星陨掉落星湾
壮志未酬遗恨千古成一叹
斜峪关口向北有条石头河
三块巨石鼎立河中央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
千百年来——
将军石威伟高大像守卫的哨兵
卧虎石横卧河床中临听河水咆哮怒吼
鸡冠石引吭高歌
见证石头河
年复一年的岁月轮回转换
宋朝斜谷造船务全国有名
北方的造船中心
石头漕运繁忙入渭水
水陆两运兴盛至极
连接南北商贸交易
勾通八方文化的重要枢纽
西魏斜谷城为著名的军事要塞
庙庙沟蟠龙寺香火旺盛
怀仁阁三义宫供贤人名士吊古寄思
两丈古塔悼念蜀汉丞相诸葛孔明
三义宫石碑诉说着古老的沧桑变迁
斜谷口的风吹出了积谷寺汞米
宫庭专供成美谈
稻田秧歌记住了
那段“乡亲话”的风土人情
再现远古褒斜连年征战的风起云涌
五十年代梁生宝买稻种的风水宝地
千百年来鱼米之乡经久不衰
积谷寺大米色香味美久负盛名
石头河水库五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
大坝横空出世
拦腰斩断千百年来的洪水泛滥
高山出平湖
灌溉着脚下的万顷黄士地
关中水塔滋润了城里人干渴的心田……
驻足斜谷
远望群山峻岭翠色欲滴
春风吹绿斜谷河两岸
大地披上了绿装
大樱桃红透了农人的笑脸
猴桃桃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金蛋蛋
如今的斜峪关村
合并了积谷寺石龙庙村
村两委以项目为引领
处处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亮点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千年古村焕发勃勃生机
斜峪关村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fc0fafa0j00reu5sr013gc000sv00px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作者简介】张永麟,退休干部,文学爱好者,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盛夏乡村
◎ 何宗林
盛夏时节
烈日炎炎
漫步乡间
一派欣欣然
街道两旁
夏菊争奇斗姸
指甲花绽放笑靥
喇叭花朵朵娇艳
果木秀而繁荫
李子黄绿相间
核桃缀满枝头
桃子透红让人垂涎
漫步田园
蔬菜生机盎然
黄瓜长势旺盛
豇豆缀满枝蔓
大葱蓬蓬勃勃
农人在辛勤浇灌
西红柿绿中泛红
牛腿瓜青绿耀眼
早玉米茁壮成长
玉米棒露出“红髯”
辣椒挂满枝头
农人施肥促增产
驻足沉思
连日高温干旱
祈愿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2a775929j00reu5sp0003c0002l003h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作者简介】何宗林,岐山县蔡家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教师,文学爱好者,
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
在抗日战争的民族救亡时期,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这次会议实现了对人民解放斗争中文化战线的整风,明确了文艺发展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催生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文艺脱离人民和革命斗争的现实
从1938年到1941年,是延安文艺界最自由、活跃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对于外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政治和生活上给予了特别的照顾,给予最为优厚的创作环境和待遇。在抗战的烽火中,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受到根据地火热斗争生活的感染和启发,创作了不少生动的文艺作品,但是他们中还存在着脱离现实斗争、脱离工农兵实际生活的倾向。
比如,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周围住的都是老百姓,可是,他们常常关起门来在礼堂里演出,观摩技巧。老百姓批评他们是:“关门提高。”他们甚至在下乡演出时,也是演外国的节目,老百姓反映听不懂、看不懂,很有意见。
在《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这就充分表现了文艺作品的语言和思想脱离了人民的事实。
延安文艺界忽视抗日和实际斗争的需要,沉醉于高雅艺术趣味的倾向,部分在延安诞生的文艺作品中还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并对这种思想施予同情之心和隐约的辩解。而对人民群众,对人民和人民军队的劳动和斗争,部分文艺工作者却选择了无视。他们看不到在人民解放斗争中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献身的伟大和高尚的存在,看不到延安根据地和身处全国抗战敌后广大人民群众的质朴敦厚和善良团结,看不到军民一心的抗日民族战线和中华民族救亡的坚定意志。部分来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反而严重地将自己和人民群众割裂开来,他们偏见的眼光仅仅看到了根据地工农兵们落后的生活习惯,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对工农群众的无知或其他缺点进行批评和嘲笑,而不是教育。
文艺界不切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抗战现实需要的艺术倾向引来许多老干部尤其是军队干部的反感,也让延安的老百姓敬而远之。在某种程度上,文艺工作与其他革命工作已经丧失了协调发展的局面,甚至说已经阻碍了其他革命工作的开展。
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
在抗日救国的战争烽火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实现国家独立安定和民族自由解放是历史交给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同时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夙愿。文艺作为人类精神表达和传播的载体,若能正确引导文艺工作同人民革命斗争的其他工作相适应,将具有传播革命精神,鼓舞人民革命热情的巨大作用。伟大的文艺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走上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来,展现出中国人民坚韧不屈和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和抗战热情,起到振奋人心和催人奋进的强大作用。
文艺作品作为革命精神传播的载体和桥梁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其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抗战和解放斗争是有必要的。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诞生了一批高艺术水准,同时又具有大众化特点的文艺作品,如《白毛女》、《林海雪原》、《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等等。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然要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必然要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文学。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20世纪的中国文艺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文艺的“人民性”是这份文献的核心观点之一。《讲话》的深刻洞见在于,将人民视为真正的历史主体。“人民性”的命题与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文艺与人民的结合成为革命成功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讲话》的一系列观点改变了艺术家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之后的成长道路。迄今为止,大多数艺术家对于“人民性”的观点已经耳熟能详。无论是深入社会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还是追求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话》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艺术家的实践。
例如作家丁玲就指出:“文艺便必须是大众的。不是为大众服务的作品,便不是有价值的文艺;没有价值的东西,还能说是艺术吗?当然不是。”丁玲还进一步强调文艺作品的大众化,要求作家创作的作品无论在情操上还是在语言上都要贴近大众生活的实际,真实地反映大众的各种需求和精神面貌,并将作品是否是大众的语言作为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识。她在延安时期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创作之中,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积极地搜集和提炼抗日根据地鲜活而生动的素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反映延安的社会面貌、反映大众生活状况、反映时代精神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
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意义
80年来,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下,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围绕着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指定了一系列的文艺政策。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多年的革命斗争中领导文艺工作的成功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又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事件,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一次深刻的调整与宣示。邓小平出席大会并发表了祝词,他明确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号召广大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与人民同向同行,坚守人民立场。还要心系民族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
当今很多文艺作品就偏离了为人民这个方向,被人民所唾弃。打开电视,反映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真正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的作品少之又少,审美观已经发生偏离。反映那些富丽堂皇的上层社会人生活的影视剧愈来愈多,而真正的群众生活却很少有人关注。当代文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年轻人的审美观带偏的倾向,娘炮文化,嫌贫爱富,金钱至上,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创作者严重脱离人民,脱离实际。
八十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尽管如此,“人民性”的命题历久弥新,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与人民共命运,这永远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铭记的信条。
【作者简介】李毅丁,陕西武功人,中共预备党员,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学生。
宝鸡作家岳保强散文集《高处不寒》出版
近日,宝鸡作家岳保强的散文集《高处不寒》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d602ed27j00reu5sp0009c0007w00an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西藏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神秘而遥远的地方。这里有美丽的高原风光,就像世界最初的样子。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阿里,也是人类灵魂最遥远的流浪。作者曾在西藏阿里工作多年,本书选取阿里的天空、阿里的山、阿里的河、阿里的湖、阿里的路、阿里的绿、阿里的牲灵、阿里人、阿里的梦等多个侧面,结合亲身经历,用四十多篇散文随笔,描绘出藏西秘境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711%2F541d0acfj00reu5sp000cc0008z007p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岳保强,笔名太渭,陕西眉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携笔从戎,戍守新疆、西藏二十余载,做过法官、律师。出版诗集《梦回千年》,发表网络长篇小说《烽火淬心》《边地疏红》《古格秘符》《秦根本的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