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其中,“实践精神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采用价值思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评价等)以求得改造世界之价值”。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实践精神,在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
从本质上讲,价值观是社会意识范畴中的概念,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观念系统,反映的是人们对世间万物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即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立场,持有的态度和观点。通俗来讲,就是人们在处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时,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追求什么,坚持什么。价值观涉及社会生活与个体生存的方方面面,人类活动潜移默化中都接受着主体内在价值观的支配。这个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比如个人、社会组织、国家等,都可以成为价值观的主体。
从主体角度来分析价值观的功能时,我们可以将价值观划分为群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就是指特定社会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如社会中不同行业内部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这是不同行业的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基础上形成的针对具体事物和过程的态度。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价值观也属于群体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领袖。从根本上看,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应注意二者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社会价值观可能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也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一般来说,价值观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同时它也势必受社会存在发展的影响,体现时代变迁。正确反映时代价值关系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通过对落后消极的价值观念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同时对未来社会发展起到引导和塑造作用。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通过一步步加深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解,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体现了国家作为主体时,价值观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的引领作用。
将个体作为价值观的主体来看,我们会发现个体价值观渗透在人的整个主观世界中,贯穿在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身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充当自身行为的根据。个体实现对一定对象的价值判断总是与自身的需要密切相关,人通过对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有利等问题的反复权衡做出符合主体诉求的价值判断,从而在“应当与不应当”、“做与不做”中做出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同时应当看到,群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联系。群体价值观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规定性作用,是个体思想行为的价值参照系,在特定群体范围内起到整合、凝聚群体成员价值观的作用。“人一般都有一种趋同心态,愿与多数人观点协调,否则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失落感”,①这种无形的力量对于整体团结性的加强是无可取代的。反之,群体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个体价值观的变动也会引起群体价值观发生变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诫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就是说要重视个体价值观对于群体价值观的反作用。如日常生活中乱扔垃圾这一现象,一两个人的不恰当行为造成的后果可能并不明显,但如果这种“无所谓”的不良态度在社会范围内传染,那么其恶劣影响是难以预计的。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总结和概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缺失的危害
培育和践行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有利于个体赢得社会认同,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国家获得前进发展的核心凝聚力。反之,价值观缺失,不论是从个体层面还是从群体层面来看,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一)从个人角度看,价值观缺失会导致个体行为失范,并引发信仰危机。个体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具体事物做出的思想判定和对象性行为。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受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影响,会产生正确的意识,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及其客观规律;同样,也会产生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存在,走进谬误的泥沼。思维着的精神使人确立了在宇宙间的主体地位。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价值观在人的思想领域处于统摄地位,影响着人们对其他一切事物的判断。个体价值观的缺失,或者说与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时,会出现个体行为的失范,比如学生认为学习无用而沉溺于游戏,行人认为遵守规则意义不大而肆意闯红灯等,这是一种比较显在的行为表现。那么,在精神层面,价值观的缺失会使个体进一步对自身存在的人生价值产生质疑,引发信仰危机,这是关乎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问题。
(二)从社会角度看,价值观缺失会导致整体道德滑坡,加剧群体无理性。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个体生存必然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紧密相连。如前所述,个体价值观的形成除了主体从自身出发考虑主客体价值关系外,还深受集体价值观的影响,“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②因此,在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中,社会集体价值观的总结和升华应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社会集体价值观引领作用的缺失,会对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在社会领域形成恶劣的舆论环境和社会风气。如果社会集体价值观在社会热点的是非问题中不能坚持态度鲜明的价值立场,那么就极易造成社会成员的认识混乱,助长浮躁之风。如勒庞所说,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社会集体价值观一时的摇摆,带来的可能是某些社会群体甚至整体社会风气的大动荡。
比如说,一些食品加工企业违背法律和道德要求,非法添加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背弃“诚信经营,合法致富”的价值准则追逐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畸形的“以低成本换取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像瘟疫一样在食品行业传播着。这种情况一经曝光,立即引发了人们对这类行业的信任危机。如果要转变这种不良形象,食品行业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再比如说,近些年来一直引发人们热烈争议的问题“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这本应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价值选择问题,扶老人是友善待人、相互帮助的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但是,因为社会上个别反面案例的出现,使陌生人间的信任蒙上了阴影。归根结底,是社会集体价值观对做出正义之举的社会个体没有起到充分保护作用的结果。摔倒的人颠倒黑白想取得经济补偿,目击者隐瞒真相害怕承担责任,英雄流血又流泪。长此以往,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人会越来越少,社会个体对正义的追求会越来越犹疑。
(三)从国家层面看,价值观缺失会降低国家的凝聚力,丧失改革发展的主心骨。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激烈较量,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凝聚社会共识,动员社会成员齐心协力、携手并进,激浊扬清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革发展的主心骨。“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③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容混淆,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摒弃什么,态度应坚定明确,不应暧昧不清,立场左右摇摆。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仍是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要动员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价值观的科学构建是一个重要条件。公民通过对国家行为所体现的价值观的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会对国家的总体发展态势做出自身的判断,对生活在当下的国家环境中个体价值的实现找到定位。社会成员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国家凝聚力的根本来源。此外,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以什么标准作为评价工作得失的根据,以什么样的原则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国家价值观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的犹疑,会使国家丧失改革发展的主心骨,错失发展的重要机遇。
价值观的问题看似抽象,实则对个体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价值观的核心部分作出的根本性规定,是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在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指导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灵魂。
(徐稳: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宋彤彤: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
注释:
①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页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