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叶丁纯 记者 曹露婷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天气回暖,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着大地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预示着冬季的干冷天气即将结束,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
图源:豆包生成
中医学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肝主生发,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肝气不畅或生发太过都容易伤脾。肝脾不调,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特别是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住中焦脾胃。同时,湿邪留恋,难以祛除,故雨水前后,在养肝疏肝的同时也应当主要养护中焦脾胃,疏肝健脾,使肝脾调和。
春夏养阳,提防“寒”、“湿”两邪,更要祛湿。
俗话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可见,在雨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阳光绚丽的日子并不是许多,昼夜的温差也会变大。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使人易患关节痛,尤其是肩关节、膝关节痛等。必要时,我们可以用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舒筋活血的中药进行熏洗治疗,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有伸筋草、透骨草、宽筋藤、三七、茜草、桂枝、独活、威灵仙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康,则体质良好。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可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胃寒、胃痛等症状。有此症状者,平时可按揉中脘、天枢、脾俞、胃俞等穴位,每穴按揉5-10分钟,以局部酸胀发热为宜,症状可以得到一定改善。
此外,我们也可适当在神阙处艾灸,神阙隔姜灸。具体做法是,把姜片切成碎末或者用盐覆盖于脐中上方,点燃艾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一年四季均可灸,夏季扶阳灸,冬病夏治,可除湿。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
寒则闭,温则通。雨水时节的天气依旧多变,乍暖还寒,仍需注意保暖,继续春捂。雨水节气中冷空气活动频繁,更要在起居上格外注意,不要骤然减去厚重的寒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到老没病”。但春捂不是指穿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捂到关键部位:颈部、腹部、背部和足部,衣着宜“下厚上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气温和个人感受两方面来增减衣物。早春时节,不少人容易受到多种呼吸道疾病的侵扰,平时注意室内通风保持房间空气的流动,每日睡前泡脚驱寒。也可以常揉大椎穴,大椎穴是中医经络中督脉的一个关键点,阳气足,常揉可以疏风散寒,预防感冒。
雨水时节气候转暖,但又风多物燥,肝属木,与四时之春相应,故春季养肝正当时。充足的睡眠是养肝的关键,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脏排毒的最佳时间,此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养肝护肝,健康生活,合理的饮食也是养肝的重要方式。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的开始,阳气发越的季节,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所以,春季饮食应以平性为宜,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另外,注意食物清洁与保鲜,避免出现腹泻等问题。这时候不可以盲目进补,避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同时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肝郁脾虚,脾失健运,造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助长湿滞,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等。
▼点击下方图片,解锁更多健康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