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宣布,我国将开始着手建设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并在今年发射系统的首颗卫星。整个星座主体预计在2023年建成。届时,无论是在山林荒漠还是在茫茫大海,手机都会有信号。
系统建设三步走战略
据央视新闻报道,即将建设的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命名为“鸿雁”,随着我国航天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于互联网服务需求的提高,未来将通过卫星提供更快、更稳定,也更为安全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表示,“鸿雁”系统的建设分为三步走战略。首先,今年即将发射的首颗试验卫星,将运行在距离地球1100公里的轨道,主要承担验证低轨频率资源可用性和数据转发服务的能力。
其次,2020年前我们要实现一个局域网6颗星,实现局域网链路验证,到2023年54颗星完成(发射)之后,我们就具备全球通话的能力,和全球数据采集能力,等270颗星补完之后,我们就具备全球宽带接入,语音通信6个方面的应用。
卫星完成三步走的组网工作之后,将正式向全球用户提供无死角的高速上网服务。
此外,张洪太介绍,相比于目前我们所使用地面互联网,鸿雁系统所提供的网络将不受空间和地域限制,尤其在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地方,可以提供无死角全覆盖网络服务。
“未来在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普及之后,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便捷,网络模式切换也会像现在双卡手机一样,轻松自如,实现无缝连接。到那时候,你拿着手机感觉不到你用的是卫星网还是地面网,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张洪太说。
不仅如此,张洪太还强调,“鸿雁”系统还具备全球导航增强功能,可以为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市场规模或百亿元水平
3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批准中国卫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卫通获批业务牌照,意味着卫星通信业务在我国已具备运营基础,市场正在逐渐成熟。随着未来我国新一代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射和应用,我国卫星通信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报道指出,中国卫通获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不仅对我国实现国家空间战略,促进电信业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以及天地网络有机融合、消除数字鸿沟,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应急通信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互联互通与合作发展,拓展从“卫星互联网+”到“卫星物联网+”的产业生态等方面也将发挥重大作用。
据介绍, 中国卫通已于2017年4月成功发射了我国首颗高通量宽带卫星,搭建了天地一体的业务运营平台,具备了向大众消费者和民航客机、海运客货船、高铁等提供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的能力,开启了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新时代。
以上就是贤集网小编为您介绍的相关内容,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欢迎到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