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漂来的美食
“哗——”随着竹盖上的饹馇饸被推入油锅,水蒸气瞬间蒸腾。王阳和妻子小心翼翼地拿着罩子和长筷,进行炸饹馇饸最后的一步工作。
王阳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机会逐渐增多。今年他决定回村创业。他盯上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州特产饹馇饸。
王阳说,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饹馇饸,别看就是一盘绿豆做的油炸食品,成本一点不低。 为了支持小两口创业,丈母娘张秀琴同意做他们的“技术顾问”。
原材料决定了最终的味道。传统的饹馇饸用的是豆面、玉米面和其他杂粮面。张秀琴建议王阳最大程度提高绿豆的比例,“因为绿豆炸出来能解油腻,豆香味足而口感酥脆。”
选豆、破瓣儿、泡豆、淘皮、磨浆、摊制、卷裹、切卷……一系列的程序下来,王阳终于知道为什么一盘绿豆饹馇饸的成本要高于一盘红烧肉了:人工步骤哪一步没做好,最后的味道都不对。

好在,终于来到最后这关了。
眼看一些饹馇饸由淡黄色渐渐加深,但另一部分却没有变化,年轻人有些慌张。在一部分饹馇饸变成暗黄后,他们决定:开捞!
晾凉了的饹馇饸,一些颜色金黄,甚是诱人;一些颜色却沉了下来,这不禁让他眉头紧锁。一口下去,最外层口感尚佳,但里层却并未炸透——很显然,这锅没炸好。或者说,这批的咯吱没有卷好。
看着女儿女婿陷入迷茫,张秀琴进行了复盘:卷裹时太紧了,导致饹馇饸个头小不说,里外熟得还不同步;炸货时不够麻利,前后拖的时间太久,也造成了颜色不均匀。
王阳说,难度这么大,真佩服老祖宗发明它时的智慧。张秀琴说,不仅是智慧,更是节俭的美德。
通州饹馇饸与大运河密切相关。据说当年运河上的船工从山东带了煎饼充饥。时间长受了潮,媳妇怕糟蹋了,便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放到油锅里炸了一下。未曾想出锅后甚是酥脆可口,很快便流传开来。由于油炸食品保质期长,饹馇饸成为船工出船必备食品。这样,不起眼的小零食就随着船工“走”进了运河沿岸的千家万户。
小吃的命名也有几种传说。一说辽萧太后有一日准备到延芳淀的行宫,途经张家湾码头。正在欣赏熙熙攘攘的人间盛景时,忽感饥饿,就叫随从下船购置些当地小吃。不一会儿,随从领着一个店小二抱着瓷坛来了,里面是满满的饹馇饸。萧太后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咯吱”一声,顿时面露喜色,一连吃了四五块。食后,她问小二这小吃的名字。店小二顺口答道:“咯吱盒”。萧太后便让随从把剩余的连同瓷坛都留了下来,贴上“咯吱盒”三个字。她还吩咐当地官吏,今后将其作为宫廷小吃定期进贡。
店小二随口一说,也给了后人丰富的解释空间,于是饹馇饸也就有了“咯吱盒”等多种写法。最初被命名的那坛子饹馇饸早已淹没在民间饮食文化的长河里,但它们开启的民间故事却如运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原在大运河流域通惠河古道附近的刘老公庄,制作饹馇饸规模一度最大,也最为出名。2009年10月,刘老公庄饹馇饸被评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老公庄饹馇饸制作历史能够考证到300年前,可追溯传承人刘玉琨、刘庆泉、刘月兰,现传承人张连和也有了徒弟。

非遗的传承人是确定的几个人,但作为通州久负盛名的冬日仪式,饹馇饸的传承人却是无数的通州儿女。
在张秀琴的指导下,王阳和媳妇再次改良了卷法。卷好的咯吱松而不散,像是窗户上的冰花一样有着独特的数学美感。下锅利落,起锅干净,成品松脆可口。小两口亲历了一次非遗的传承,也让这道京东小吃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了更多家庭。
每当切好的饹馇饸摆满竹盖,油锅下的柴火越烧越旺,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