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apptpl/img/poster.png">
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专家为手机上瘾青少年开展心理辅导。
去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小明停课在家学习,妈妈买了一台手机给他在家上网课。小明很开心,除了上课,还可以玩游戏。父母因工作原因无法对小明上网课进行有效的监管,慢慢发现小明不再上网课和做作业,不分日夜,睁开眼就是玩手机,晚上玩到一两点钟都不睡觉,第二天中午11点无法起床,对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父母规劝训斥多次,但仍然改变不了他对手机的一片“痴心”,若没收手机或断网络,小明则心烦气躁,坐不住,严重时会对父母拳脚相向或打烂家里的东西。复学后孩子还沉迷手机不可自拔,一有空就抱着手机,让父母束手无策,为孩子的前途和将来担心不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手机上瘾看似是简单的心智控制能力差造成的,其实不然,据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专家徐文耀主任说,这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
1、家庭问题因素
父母角色缺失、单亲家庭、暴力家庭、独裁式教育、隔代教育等,都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灵不健康,缺乏安全感,表现孤僻,低自尊,缺乏自信心,内向,固执,不信任别人,情绪不能得到释放。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没有地位和威望,不认可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加上青春期心智不够成熟,情绪控制能力差,表现为叛逆的行为方式,这时候手机就会成为孩子逃避现实问题的路径,可以在手机世界中发泄自己的情绪。
2、逃避压力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看重,常常拿孩子的短处与优秀孩子作比较。受到来自于父母、老师、学校等各方的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纪律严明的学校,严加管制的家庭环境,加上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孩子为了逃避压力渐渐跟大家“脱节”,失去共同话题后越来越压抑。这些压力都是容易让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在手机世界中,孩子可以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自主权和掌控感,没人催作业,没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没有烦恼,感受到无比轻松自由,欲罢不能。
3、没有正确的引导
父母对孩子玩游戏没有高度警惕的意识,采取一刀彻方式处理,用打骂、体罚、没收手机等方式处理问题;部分父母因工作忙,无法照顾孩子,心理上为补偿孩子,从而放任自由方式处理,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盲目批评和说教是大忌,那么如何预防孩子手机上瘾呢?徐文耀主任为大家支招:
第一保持家庭和谐。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有担当,有责任,竖立威信,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伴孩子,做到高效陪伴,尊重孩子玩手机但不放纵。这样做孩子才会对父母尊重,听父母的话,自己才有安全感,有自信和价值感,才有能力应对各种诱惑。
第二丰富孩子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例如周未约同学玩、画画、运动、教孩子做家务等等。
第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手机成瘾的危害性,让孩子正确认识玩手机的利与弊,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孩子玩手机成瘾的发生率。
第四规定可以使用手机的场景(例如上网课)和不可以使用手机的场景(例如写作业、吃饭、入睡前);并且明确在特定场景中手机的功能,例如上网课时手机只能用于上课、查资料和互通消息,周末娱乐时才可以用于玩游戏、看视频等。
第五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要每天抱着手机玩,应陪同孩子学习或做自己的工作。
第六父母学会稳定情绪。若发现孩子沉迷手机,解决孩子手机成瘾的前提是父母要学会稳定自己情绪,不能渲泄愤怒的情绪和暴力的手段去干预孩子玩手机。父母情绪稳定后,才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七与孩子进行共情式的沟通。沟通的目的不是说服孩子,更不是批评孩子,而是理解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并找到沉迷其中的原因。在沟通的过程中,必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我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说出喜欢玩手机的原因并让其认识到玩手机的危害,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孩子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