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社部发布《202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要统计快报》其中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底,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344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3830万人,相对于去年分别增加了1,329万人,和减少了692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却是减少了。
但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通过一组数据来说,刚才我们讲到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群总数,大概是在5.34亿人左右,但是真正作为就业人口群体总数实际上高达7.34亿人,也就是说这里面有将近2亿人口,是没有直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所以还没有做到全民社保兜底这样的一个状态,那么未来剩余的这2亿人如何才能够进入到社保体系呢?
我认为,主要还是有以下这几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作为灵活就业者,在参加社保的过程中,他们有一个普遍的特征,是属于自主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说有很多灵活就业者是不愿意参加社保,所以说参保的意愿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因素下,就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群,没有纳入到职工养老保险的体系当中来。
虽然说部分农民工进城务工了,但是他们可能是打一些临时工,做一些非全日制的劳动岗位,而这样的劳动岗位通常不受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直接享受到社保所带来的好处。
当然,农民工只要是建立全日制的劳动合同关系,都应当依法由所在的企业单位正常来缴纳社保。这样的话就能够纳入到社保的体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兜底。

企业不作为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私营新企业创业型企业是比较常见的,由于企业单位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所付出的用工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甚至可以占到用工成本的40%左右。
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企业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往往就不愿意给员工缴纳社保,很显然造成这样的现象,作为员工本身来讲也乐于接受,因为不缴纳社保也不会从工资当中扣除相应的社保费用,所以到手的工资也会变得更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特点。
对于社保想要实现所谓的全民兜底,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并不是由某个企业能够决定的,而是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并且不缴纳社保的企业单位,并且要给予相应的处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保兜底的问题,我认为才能从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保兜底,实现全民社保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