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金融与财务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长汉
我国自2025年开始实施渐进式弹性延迟退休政策。本文先研究延迟退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接着剖析延迟退休对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养老金金融业务对策,指出可以积极拓展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业务、积极拓展基金制养老金金融业务、积极拓展混合制养老金金融业务。
我国自2025年开始实施渐进式弹性延迟退休政策。延迟退休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制度性的刚性关联、对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借势延迟退休,可以有力促进养老金金融发展、促进金融行业更加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养老金融、养老金金融的发展相辅相成,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既是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也是金融行业的发展机遇。养老金融是围绕养老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围绕养老金缴费和运营与支取提供全流程服务、以金融方法化解个人和国家的养老风险、以金融功能平滑个人全生命周期储蓄消费、以金融机制实现人口代内和代际养老资源优化配置、以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工具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发展,是养老金融当中最基础、最核心、发育最早、覆盖面最广泛、体系最成熟且业务规模和绩效贡献最大的方面。延迟退休与整个养老金体系发展强相关,引致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和各类商业养老金的升级发展,也导致现收现付制、基金制、混合制养老金金融服务需求的全面扩张。
延迟退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
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首当其冲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法律强制性,属于我国养老金体系的第一支柱。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制度,缴费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缴费率为工资总额的16%、职工缴费率为工资的8%,企业和单位在职工工资发放的同时代扣代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归集进入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职工缴满最低缴费年限、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可以按月领取职工基本养老金。
自1991年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以来,该制度成为养老金体系当中强制性最强、覆盖面广、收支规模最大、作用最显著的社会保险险种。2015年开始,国家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参与企业和单位数量与职工人数、收支规模、累计结余规模持续增长。到2023年底全国加入该制度的人数达5.21亿人、增加了1766万人,制度内人口数量规模庞大而且长期保持大规模持续增长。
其中参保缴费和参保领取待遇人数分别为37925万人、14196万人,分别增加了1214万人和552万人,制度内缴费人数和领取待遇人数双增长支持制度收支双增长。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制度收入和支出分别达7.05万亿元、6.38万亿元,历年滚存结余超6.36万亿元,基金进出流量和积累存量同步增加。以基金收入除以参保职工人数,概算人均年缴费约为1.86万元;以基金支出除以参保离退休人员数,概算人均年待遇约为4.49万元。
延迟退休政策直接影响职工在职年限、退休年龄、最低缴费年限、缴费时间和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时间,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整体的收支状况。
延迟退休政策影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因素
其一,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后,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至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至55周岁、58周岁。其二,新政实行弹性延迟退休政策,达到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或延迟不超过3年退休。因为在职收入增加和退休待遇提高的激励、轻体力劳动者占比不断提高,选择弹性延迟退休的人员将越来越多、其缴费时间更长。其三,从2030年起,将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其四,新政明确鼓励“长缴”“多缴”“晚退”等缴费端的“多缴”,挂钩待遇端“多得”。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可望“水涨船高”。
在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因而缴费基数不断提高。在缴费比例不变和缴费职工相对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以整体实现“多缴多得”。上述五大因素导致制度收入和支出总金额持续增加,由此带来金融服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需求持续扩张。
延迟退休对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影响
对全国社保基金的影响
2000年,国家设立国家养老战略储备基金即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彩票公益金等,资金用途限定为未来补充老龄化高峰期养老保障支出,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主体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末自有资产总额达3.01万亿元,加之2017年以来实施且2023年基本完成划转中央和地方企业10%的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此外还受托管理各省市基本养老保险结余基金的投资达1.86万亿元,实质上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国家养老战略储备基金。
延迟退休政策显著增强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能力、增强了制度的可持续性,使得老龄化顶峰期补充基本养老金收支缺口的全国社保基金预期支出时间窗口推迟到来、基本养老结余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划转社保基金部分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收益积累,三者势必引致全国社保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的持续增长、持续扩大对相关养老金金融的服务需求。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影响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面向城乡居民统一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金来源为个人缴费和各级政府补贴,管理模式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到龄后按照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现行领取待遇条件是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该制度由2014年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而来,覆盖人口数量庞大的城乡居民。2023年参加该制度的人口数量近5.46亿人,其中有高达3.73亿人的缴费人数、高达1.73亿人的实际领取待遇人数,制度普惠性特征明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3年制度收入和支出分别为6185亿元、4613亿元,收支基本平衡并略有结余,历年滚存结余资金14534亿元。
以基金收入除以缴费人数,概算人均年缴费约为0.17万元(包括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以基金支出除以实际领取待遇人数,概算人均年待遇不到0.27万元。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同属于国民的基本养老保障,但两者的个人缴费和待遇水平相差10倍以上。延迟退休可望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与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差别也将进一步扩大。对应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延迟退休、延长最低缴费年限提升缴费和待遇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向在于:加强缴费激励机制,居民个人同步提高缴费水平、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制度整体不断扩大收入规模和支出规模,缩小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制度差别和待遇差别。因此,延迟退休政策间接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也将间接促进相关养老金金融的服务需求。
对企业(职业)年金的影响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属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第二支柱养老金。企业在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前提下,企业及其职工可以按照《企业年金办法》自主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制度。企业缴费率上限为职工工资的8%,企业和职工缴费合计缴费率上限为工资总额的12%,缴费和市场化投资运作收益归属个人。职工领取企业年金待遇的主要条件是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领取方式可以采取一次性领取或者分期领取。2004年以来,国家推出规范化的企业年金制度并不断进行制度优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已有超3144万名职工加入该制度,基金积累规模达3.19万亿元。
职业年金是行政事业单位及其职员按照《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外设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实行个人账户制和市场化投资运营且其收益归个人。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后领取职业年金待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以来国家实行规范化的职业年金管理制度,到2023年全国约400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加入该制度、基金积累超2.56万亿元......
付费¥5
阅读全文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2月刊总第135期
编辑丨王茅
审核 | 丁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