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pg)

2025年4月23日,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将如约而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前后,著名出版人、作家、阅读学专家聂震宁也格外繁忙。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他刚刚结束昆明保山的全民阅读活动,历经14小时动卧旅程返回家中。而在采访次日,他又将踏上新征程,奔赴下一场全民阅读推广讲座。
面对如此忙碌的行程,聂震宁用“乐在其中”四个字概括。他表示,读书是提升生命境界的必由之路,是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的综合过程,更是实现终身阅读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他建议,在阅读过程中,要反复研读经典,寻找自己最爱的书籍,并根据不同情境挑选合适的读物,“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希望我们能在阅读中不断成长,真正成为终身学习者。”
不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更需“听君一席话要读十年书”
聂震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漓江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现任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出版有《书生行》《长乐》《在朝内166号的日子里》等小说、散文随笔,《我的出版思维》《洞察出版》《韬奋精神六讲》《出版力》《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等出版学著作,《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阅读力》《阅读的艺术》《阅读力决定学习力》等阅读学著作。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寻觅书香——聂震宁阅读新论》是其人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在全民阅读推广与实践方面的最新思考与感悟。
从读书人,到写书人、出书人、阅读推广人,聂震宁在多种角色之间切换自如,游刃有余。如今,作为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的他,更是把大量精力花在推动全民阅读事业上。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31位委员提出《关于开展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提出了从国家到地方成立各级阅读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整合现有的各种系统的读书活动,各种与全民读书相关的机构都为此作出公益性的贡献等多个建议。这一建议由聂震宁起草,为此,他被称为第一提案人。
聂震宁认为读书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在人类科学文化的阅读和传播上,文字的阅读和传播总是最主要的方式。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并且发表宣言,希望“散居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这也正是聂震宁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为了推广全面阅读,聂震宁这些年来,几乎是连轴转地工作,用脚步丈量全民阅读的每一个角落。让他高兴的是,他亲眼目睹大家对阅读的喜爱和热情日益高涨,这也让他备受鼓舞。
很多人听完聂震宁的讲座后,会和他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聂震宁对记者说:“我很感谢他们这样说,这是他们出于好意的客气。但我建议他们更应该‘听君一席话要读十年书’。”
聂震宁表示,他只是起到了阅读“导读”的作用,比如他推荐《红楼梦》,书中有哲学的、社会的、理性的、感性的等等多重意义,“不能我说完了你就仿佛看过了,你得自己去读原著。只有自己认真读了,才能去学习、思考、领悟,如果只听别人介绍,就消解了阅读的意义。”
同理,聂震宁认为那些“5分钟、10分钟带你读完一本经典名著”的短视频,也都是起“导读”的作用,读者更需要做的,还是自己去认真阅读原著。“像《红楼梦》那样的经典名著,很多名家读了一辈子也不敢说读懂了,你又怎么可能几分钟就读懂?”而且,聂震宁认为阅读原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读懂”,而是“享受”,“如果你只是知道那些世界名著的剧情,了解大概含义,只是为了拿去作为聊天的谈资,那我觉得太可惜了。阅读文学名著就应该是享受,这是一个文化体验的过程,生活体验的过程,对他人的书写的体验过程,是享受文化讲述的一种过程,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因为看了短视频,而对原著有了兴趣,并立刻去读原著,那这个短视频就是很好的导读。”
全民阅读的关键在于人们首先要读然后去深入理解
聂震宁坦承,与影视数字媒介相比较,书籍的阅读受大众的欢迎度显然处于劣势,因为阅读不仅费力,还不像影视及其他许多传播方式那样来得轻松。“但文字的阅读,乃是人类最重要的脑力劳动,是人们的智商、情商、想象力、思维力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字阅读需要读者去理解、想象、推论、联想、创新。大家熟知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聂震宁认为全民阅读的关键在于人们首先要读,然后去深入理解。“比如,你可能只看武侠小说,没关系,武侠小说也可以使人快乐。”
在聂震宁看来,因读书而感到快乐,就会降低阅读的“难度”。聂震宁曾提出阅读的四大目的: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和读以致乐。其中读以致乐就是享受阅读乐趣,聂震宁认为这是阅读四大目的中最重要的,“我认为也是全民阅读的最高境界,它能让阅读持续下去。阅读不应被强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阅读,自由选择书籍,无论是爱情小说、历史小说,还是不同作家的作品,没有人强制,都可以随心阅读。读书带来的快乐体验非常重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快乐是前提。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籍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的。”
聂震宁建议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要是好书。如今出版业年出书量惊人,其中有大量的好书,却也充斥着相当数量的平庸书,更有一些“问题图书”。因此,开卷并非一定有益,有些开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或内容质量都很不可靠的书籍,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
阅读力决定学习力、思想力、创新力、发展力越是人工智能时代越需要阅读力
聂震宁出版于2017年的《阅读力》如今已印刷12次,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聂震宁告诉记者,当年大学生们对于提高阅读力的强烈需求,让他启动了阅读力的研究之旅。他认为阅读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兴趣,二是阅读习惯,三是阅读能力。
聂震宁认为阅读力决定学习力,这个观点对于青少年阅读特别重要。强烈的阅读兴趣可以增强学习动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支撑学习毅力,不断增强阅读能力则能直接提高学习能力。
阅读力包含三个方面,学习力同样包含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个方面。“阅读兴趣与学习动力是直接相关的,动力有时候是外加进去的,而兴趣是内生的。学习毅力跟阅读习惯也相匹配,只有养成了习惯,才不需要太多艰难的学习压力,而形成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阅读能力第一就是理解阅读的能力,第二是判断阅读内容的能力,第三是联想、联系的能力。”
除了决定学习力,聂震宁认为阅读力还决定着思想力、创新力、发展力,“所以,我认为,越是人工智能时代,越需要大家提高阅读力。AI会提供给我们相当多的阅读数据,你想了解什么,它可以立刻推送给你,但是你自己读书后的收获,AI是无法全部给你的。如我之前提到的阅读的四个目的: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人类的强烈求知欲。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是神圣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求知是人的天性’。回头看,AI是否能满足我们这四方面需求?我认为AI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在解读作家、解读作品、解读艺术品等方面AI的智能化并不完善,因为算法仅仅是算法,而人类的内心世界是比天空还要广阔的。”
而对于AI的好处,聂震宁认为它有助于个性化阅读和深度解读,“目前我们在线上平台购书时会看到平台的购书推荐、其他人的购书推荐等,而这些推荐非常浅,属于低级智能化。在我看来,个性化阅读推荐要有一定深度,要有人机间的讨论,这样我们的阅读也会变得有深度。未来智能化阅读能帮助我们进行深度解读,而深化全民阅读不仅要开展好各层次的阅读,还要开展一定的深度阅读,并不能全是肤浅的趣味性阅读。”
不抓好青少年学生的阅读那就是舍本求末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聂震宁每年都会提两三个关于阅读的提案。他的最后一个提案是《关于在我国中小学设立阅读课的建议》。“中小学阅读现在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有相当的阅读量,这项内容可以说是全民阅读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全民阅读广泛开展起来,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成长起来。在中小学设立阅读课的建议,不仅为了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在聂震宁看来,全民阅读如果不抓好青少年学生的阅读,那就是舍本求末。“阅读习惯是学生时代养成的,要是错过了这段黄金时期,等到了中老年再去培养阅读爱好,那可就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阅读。这点做好了,才能带动家庭的阅读,带动全民阅读。”
聂震宁认为,阅读应当自一个人生命的起始而开始,他建议孩子阅读从0岁做起,“因为孩子在0-3岁的时候,对于阅读发出来的声响,图像、声音等等有很好的感知。到了两三岁的时候,他的神经元发展得很快,在这个时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外界刺激。6岁以前孩子的阅读不以识字为主,主要让他有阅读的行为,喜欢上阅读,宗旨是爱上阅读。爱上阅读,他才可能有比较好的阅读兴趣;爱上阅读,他才会有比较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他才会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读的书否则阅读就难以融入生活
聂震宁建议学生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读的书,“当我们喜爱一本书时,我们讲起它会头头是道、眉飞色舞,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这种快乐体验能促使我们阅读更多书。相反,如果对所有书都不喜欢,浅尝辄止,阅读就难以融入生活。”
说起自己喜欢读的书,聂震宁笑说不同时期会喜欢不同的书,但都对他影响很大,“小时家里很穷,全靠母亲从图书馆借书回来,小学五年级时,妈妈借回一本《林海雪原》,我看得入迷,还把精彩情节记下来,当成写作文的灵感。后来又迷上了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觉得妙不可言。在外国小说里,《牛虻》曾让我爱不释手,舍不得读完。”
聂震宁说自己正在看的是《教育新语: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教育,帮助家长和老师刷新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的重磅著作。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该书作者萨尔曼可汗通过自己试用GPT-4等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独特经验,回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有效学习”这两个核心问题。“我最近已经读完两遍了,很有意思。我现在经常读的是对自己的工作直接有用的书,比如关于教育、阅读等等。另外就是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这些自己喜欢反复阅读的书。”
现代阅读的终极人文关怀是让每一个人有书读愿意读
让聂震宁欣慰的是,尽管短视频等新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注意力,但是现在喜欢阅读的年轻人比以前要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人类社会的阅读,不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终止,相反,科技发展会越发鼓励、帮助、协同大家有更好的阅读。”
聂震宁欣慰于全民阅读理念如今已深入人心。阅读内容的引领力度不断加大,重点阅读活动影响面不断扩大,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能力越来越强,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青少年阅读、校园阅读和家庭亲子阅读广泛开展,特殊群体基本阅读权益的保障工作做得越来越精细,数字化阅读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
“最直接的成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数据表明,国民图书阅读率连年增长,已经达到80%。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当明显,县区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完成全国60多万家农家书屋的建设后,正在进行农家书屋的升级改造。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支持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推进全民阅读。24小时实体书店从无到有。”
这些成就之外,聂震宁对于全民阅读推广还有三点建议,第一点,他希望有更多口碑突出的普及性读物。“如今推荐的书目大多高大上,要么获奖无数,要么专业性强,适合大众且口碑好的普及读物太少。”
第二,聂震宁认为需要更好的阅读场所。城市里要有城市书房和实体书店,农村要有农家书屋。他希望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能随时找到读书的地方。“进书店、买图书,不仅能影响一个人,还能带动一个家庭,甚至全家人都会受益。很多时候,阅读习惯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悄然养成的。”
第三,更多有管理能力的人来带动读者读书,或者至少为读者阅读做好服务;有更多优秀的阅读推广者来带领大家读书。“现代阅读的终极人文关怀,是让每一个人有书读,愿意读,人人溢书香,处处有书香。”
全民阅读应该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有“舍不得读完的书”是美好的人生
聂震宁表示,全民阅读应该是一种社会的需求,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读书也应该是一种全民自由选择、自我把握的活动。这样自由的、来源于精神需求的阅读才能够体现出现代人文精神,才能形成一种社会的人文素养。真正的阅读不仅是知识性的读书,还需要素养性的读书。在他看来,有了读以致知的动力、读以致用的效用、读以修为的需求和读以致乐的体验,人人都可以做到终身学习,“我们要做终身学习者,要根据不同状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享受阅读。”
《阅读力》的书封上有八个字——忙时读屏,闲时读书,聂震宁解释说,“忙时读屏”是希望大家抓住碎片化时间,读一些碎片化的有收获的内容,而“闲时读书”则是希望大家还是尽量去读自己喜欢的完整的书,“你会体验一个完整的人生,或者获取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聂震宁曾经出过一本书,叫《舍不得读完的书》。这是他的切身感受,“有些书你会喜欢到舍不得读完,它们会像牵挂的人一样,让你念念不忘。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不妨去寻找这样的书,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幸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