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中国  行业  设备  未来  上海  企业 

联想小新 Pro / Pro GT 系列迭代,哪一款 AMD 锐龙本更值得入手?

   日期:2025-09-09     移动:http://keair.bhha.com.cn/mobile/quote/11695.html

作为一名深度体验过超过 100 台笔电的资深数码博主,联想一直是我最喜欢测评的笔电品牌之一。原因无他,联想真就是当之无愧的品类标杆,在各个细分赛道都有代表性的机型。

图片

比如游戏本有拯救者系列,商务本有 ThinkBook 系列,性能本有联想小新系列。它们的普遍共性是拥有着优秀的硬件配置和过硬的产品素质,成为了消费者有口皆碑的明星产品。

图片

这几个系列我都测了个遍,其性能释放在同级别机型中也是最佳之一。所以我在数据库横向对比其他品牌的笔电性能时,基本都是以联想的产品线为基线来做判定的。平时去网上检索横向数据时,也会多关注联想产品的性能指标。同配置是否有联想强,同性能是否有联想贵,这些都会成为我推荐用户入手笔电的重要依据。

▼游戏本数据

图片

▼性能本/轻薄本数据

图片

除了我这种专业用户的认可外,联想在销量方面也是叫好又叫座。旗下【联想小新 Pro 系列】在轻薄本和办公本领域,一直深受的广大消费者所认可。

图片

我在京东以“轻薄本”、“办公本”、“商务本”为关键词检索笔记本电脑销量排名,可以看到联想小新 Pro 14 和 16 都是前六名,其中 Pro 14 锐龙版更是三榜第一,可见产品力之强。

从前面的销量分析不难看出,【联想小新 Pro 系列 + 锐龙处理器】就是夺冠配方。那么今年联想小新 Pro 系列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锐龙新品呢?

图片

在今年 2 月 18 日,联想在北京正式公布了 2025 款联想小新 Pro 14/16、Pro 14/16 GT AI 元启版四款重磅产品(第二代英特尔酷睿 Ultra 系列)。而四款新品系列的锐龙版本则是在 3 月 10 日正式开售。

图片

可能有小伙伴对于 Pro 14/16 GT 版本不太熟悉,实际上它就是普通 Pro 系列的高定版,配置和性能更极致,后文我们再详细解析。

图片

此次在定价方面,也没有延续过往锐龙本更便宜的传统。Pro 14 GT 和 16 GT 的锐龙版比英特尔的对位版本便宜 500 元(国补后差价 400 元);但 Pro 14 和 Pro 16 锐龙版甚至要比英特尔酷睿版贵出 700 元(国补后差价 560 元)。

图片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锐龙版本的 AMD AI 7 H350 对位的是酷睿 Ultra 5 225H,而英特尔版本仅有 Ultra 5 220H 的基础款,性能有差距。

图片

二是锐龙版本的 Pro 14 和 Pro 16 内置联想小天个人智能体,升级成了 AI 元启版。不仅接入 DeepSeek 云端联网满血版 R1 大模型,更搭载联想调优的 R1 本地 7B 版模型,该功能于 3 月 13 日通过 OTA 推送,让本地模型也能有更强的推理能力。


从前文的简要分析,可以判断出 2025 款联想小新 Pro 14/16 AI 元启版、Pro 14/16 GT AI 元启版的锐龙款应该又是新一年的办公本爆款,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一代的新功能,我们首先关注一下共性的升级。

图片

首先最值得表扬的升级就是联想小新 Pro /Pro GT 全系搭载的【SSR 星耀舒视屏】,从命名上来看,联想可以说是对其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图片

作为笔电测试专业户,我经历了笔记本从 LCD 屏幕进化到 MiniLED 再到 OLED 的三个阶段,可以说每一步都是巨大体验提升。

MiniLED 改善了传统 LCD 面板亮度低,黑位发灰 + 漏光问题,OLED 则彻底解决了 MiniLED 炫光和 10bit 色深的问题。

▼ OLED vs LCD(控光)

图片

近些年中高端的轻薄本都标配了 OLED 面板,上手第一眼,哇这色彩好惊艳,而且镜面屏很通透,这 OLED 屏就是不一样。但是当你拿来放电影时候,特别是 HDR / 杜比片源,可能感知就远没有 OLED 电视那么惊艳了。

▼ OLED vs LCD(亮度色彩)

图片

根本原因就是 OLED 面板长时间高亮度容易烧屏,所以笔记本的 OLED 屏幕的峰值亮度没有拉上去,一般 SDR 亮度下只有 300-400nit,HDR 亮度可以提升到 600-700nit,单看亮度值,MiniLED 可能更适合观影。

▼ OLED 电视

图片

但是对于联想小新的 SSR 星耀舒视屏来说,OLED 屏幕亮度还可以更高,它的 SDR 峰值亮度就达到了 500nits,HDR 峰值亮度更是 1100nits。目前整个行业只有联想、华为和苹果三家的笔电屏幕能够超过 1000nit 的亮度,苹果还是 MiniLED 方案,而华为只有 MateBook X Pro 2024 和华为 MateBook GT 14 两款去年的机型。

图片

并且 SSR 星耀舒视屏还通过了【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 1000】认证,相比于传统的 DisplayHDR 1000 更加苛刻,不仅要求 8% 的中心区域色块亮度达到 1000nit,长时间全屏亮度达到 500nit,同时要求黑位亮度低于 0.0005nit。

图片

联想应该是业界首款拿到这一认证的品牌,而且还是唯一,目前在显示器和电视领域都没有产品通过认证,所以含金量极高。

▼ DisplayHDR 1000 True Black 认证产品列表

图片

联想的 SSR 星耀舒视屏之所以能够实现亮度的倍增,核心原因就是它的 OLED 面板采用了三星 E6 发光材料,目前这项新技术在手机屏幕上使用较多,经过了验证,如今落地到了显示面积更大的电脑屏幕上。

相比于目前笔电行业中普遍采用的三星 E4 发光材料,E6 的全局亮度提高 50%,峰值亮度提高近 40%,同时功耗还降低了 20%,这就是亮度提升的秘密。

图片

得益于 OLED 面板特性,联想小新的 SSR 星耀舒视屏色深达到了 10bit,色域覆盖 100% DCI-P3 色域,同时还支持切换为 Adobe RGB 色域(适合打印内容)、sRGB 色域(适用网络内容)、原声色域(观感鲜艳)。每台电脑也是出厂逐台校色,色准 ΔE<1,在专业创作方面是很有保障的。

图片

然后在分辨率方面,屏幕为 2880×1800,比例 16:10,14 吋和 16 吋的像素密度分别为 242ppi 和 212ppi。刷新率方面,支持 30-120Hz 的 VRR(可变刷新率)技术,响应时间仅 0.2ms,既可以减少画面撕裂卡顿和输入延迟,也能够减少屏幕刷新次数,节省功耗提升续航。

图片

在大家比较关心的护眼能力方面,联想小新的 SSR 星耀舒视屏采用了全亮度的高频舒视调光,相比于传统的类 DC 调光和高频 PWM 调光能够在全亮度范围内护眼,同时避免了色彩失真。

图片

最终它通过了莱茵无频闪、莱茵硬件低蓝光、莱茵 Eyesafe 护眼的三重认证,这个在笔电品牌应该也是独一份。其他家往往选择的是 SGS Eye Care 护眼认证。二者各有侧重,莱茵 Eyesafe 对于蓝光控制和显示质量的平衡要求更严格。相比之下 SGS Eye Care 更强调护眼的全面性。

图片

最后,联想小新的 SSR 星耀舒视屏在处理 OLED 面板无法回避的烧屏问题时,它提供了三重保护措施,让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享受 OLED 屏幕的优势,无需过分担心烧屏地困扰。

图片

总体来说,联想小新 Pro / Pro GT 系列的 SSR 星耀舒视屏为用户提供了顶级的显示效果,更关键的是它是全系标配,没有任何的水分和门槛,不是万元机型独享,这才是真正的良心所在了。

第二项共性升级就是【AMD 锐龙 AI 300 系列移动处理器】了,让联想小新 Pro 系列在 AIPC 时代下继续保持了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

图片

而且现阶段联想也是唯一一家首发 + 独占 AMD 新处理器的品牌,足以说明他们和苏妈的关系有多好。

图片

此次全新升级的 APU——锐龙 AI 300 系列便是专为新一代主流轻薄本与全能本 AI PC 打造,从命名规则上来看,它取代了过去“锐龙+数字”的命名方式,更加强调了 AI 的重要性。

图片

AMD 锐龙 AI 300 系列移动处理器,采用台积电 TSMC N4P 生产工艺,这一点和锐龙 9000 系列桌面处理器相同。

「CPU」方面,最高可支持 12 核 24 线程,其中 8 颗核心采用了制程更先进、能耗更优 Zen 5c 架构,而另外 4 颗核心则基于 Zen 5 架构。

「GPU」方面,采用全新的 RDNA 3.5 架构,在 RDNA 3 架构的基础上显著优化了能效,性能还提升了 30%。

「NPU」方面,采用 XDNA 2 架构,其运算单元(AI Engine Tiles)数量从原先的 20 组大幅提升至 32 组,算力提升至 50TOPs。

图片

从具体型号来看,AMD 锐龙 AI 300 系列移动处理器共有 8 款,其中联想小新 Pro 主要使用的是 AMD 锐龙 AI 7 H350,Pro GT 系列配备的 AMD 锐龙 AI 7 H350 和 AMD 锐龙 AI 9 H365 两款,都是该系列的高配了,性能表现也比较扎实。

图片

正是因为使用了与 Pro GT 系列相同的 AMD 锐龙 AI 7 H350 AI 处理器,所以联想小新 Pro 系列的锐龙版才能拥有“AI 元启”的尾缀,实质为系统内置的集成了 DeepSeek-R1 满血联网大模型的「联想小天」AI 助手,这是联想小新 Pro 系列酷睿版所没有的加分项。联想小天可以实现 AI 写作、文档润色、文档总结、知识问答等功能,在 DeepSeek R1 满血联网大模型的加持下,创作体验自然是相当出色。

图片

如果用户对于隐私数据有更高的要求,联想小新 Pro AI 元启版的锐龙处理器版本,还在 3 月 13 日开启专属新品福利:通过 OTA 推送独家调优【DeepSeek-R1-7B】的本地大模型,直接集成到联想小天当中,小白用户上手即用,相当省心。

有了本地离线模型之后,首先可以服务于「隐私敏感场景」,商务用户可以放心地处理合同、财务报表、涉密资料等敏感文件,确保隐私安全。其次可以满足「离线与低延迟需求」,在弱网甚至无网环境下,也可以实现离线 AI 作业,可以保障偏远地区或应急场景需求。

图片

此外,本地的 AI 功能上,Pro GT 系列的联想小天还支持 AI 画师(联想 Creator Zone),但是 Pro 系列的联想小天没有本地生图能力。这项功能可以实现文本转图像、草图转图像、图像转图像、高级图像编辑等高级玩法。

图片

最后,联想小新全系列都内置了【超级互联】功能,可以打破设备间的传输壁垒,实现跨端协同,特别适合需要同时处理手机、平板、电脑三种平台的文件应用,或者三端流转控制的场景,可以较好的提高你的办公效率。

图片

在隐私保护方面,联想一直是走在行业前列。2006 年联想推出首款支持人脸识别的电脑。2018 年,联想推出了首款带有物理摄像头遮挡功能的笔记本。如今在联想小新身上,这些功能都是标配了,而且它还具备 IR+TOF 双传感器,可以实现人走息屏、人来亮屏的交互体验。

图片

在无线功能方面,联想小新 Pro 和 Pro GT 系列 AI 元启版均支持 WiFi 7 (320MHz)信号的接入。而且还搭载了新一代联想超能天线,能够实现 450 米的超远距离上网和 20% 的网速提升,对于办公和游戏场景都有加分。

图片

在外观设计方面,联想小新 Pro 系列和 Pro GT 系列均采用了三面金属 + 3D 一体机身设计,还使用了 CNC 精雕工艺让机身的边缘更加圆润,实现了手感与轻薄的平衡。

图片

如果你从联想的官网预订,还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个性化私人定制,电脑的 A 面可以按照 1280×720 的分辨率进行全局喷绘,既有官方的图库,也可以自行上传或者 AI 创作。电脑的 C 面触控板右侧还支持 15 个字符的激光刻字服务。

图片

在耐用性方面,Pro GT 系列采用了中置铝合金骨架,相比于 Pro 系列的不锈钢骨架,厚度和重量控制更加出色,特别是 16 吋机型,重量还比 Pro 系列轻了 40g,你要知道 Pro GT 系列的散热、电池都是额外加码了,确实难得。

得益于扎实的工业设计,联想小新 Pro 14 和 Pro 16 通过 MIL-STD-810H 标准测试,涵盖了温度、湿度、振动、冲击、沙尘、淋雨等多项测试,也从侧面反映出新机型的皮实耐用。

图片

最后,联想小新还提供了 2 年的整机保修送修服务,并且涵盖了 180 天的一次一外包服务,可以让用户避免液体破溅、意外坠落碰撞、外力挤压、电流冲击等损坏的困扰。

图片

前面我们聊完了共性的内容,接下来就要细致分析下联想小新 Pro 系列锐龙版和 Pro GT 系列锐龙版的配置功能差异了。我整理了一份产品的详细配置表,方便大家快速的掌握差异。

图片

可以看到「联想小新 Pro 系列锐龙版」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内存和硬盘同时可拓展。自身搭载的是 32GB DDR5-5600MT/s 双通道内存,用户可以自行升级为 96GB 的双通道,可以满足本地化部署大语言模型的需求。

图片

硬盘方面,默认配备 1TB 的 PCIe 4.0 固态硬盘,并且预留了一个 M.2 2280 规格的 PCIe 4.0 插槽,方便用户拓展仓库盘,最高支持 6TB 容量。目前国产的 2TB 硬盘在 800-1000 元左右,4TB 在 1500-2000元,用户升级也很划算。

图片

相比之下,「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锐龙版」的内存虽然是不可升级替换的板载形式,但它的频率拉到了惊人的 8000MT/s,同时可以将高频内存自定义分配给显存使用,利好本地化部署 LLM 模型。更夸张的是这个高频内存还可以作为硬盘的加速缓存,读写速率达到 14.8GB/s,甚至超越目前 PCIe 5.0 固态硬盘的性能。

图片

除了内存和硬盘的强劲外,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锐龙版的核心优势就是【GT 超能引擎】,它是一个复杂的软硬件调用机制,根本目的就是榨干整机的性能。

图片

可以看到 Pro 系列的 CPU 功耗是 53-55W,而 Pro GT 系列达到了 75-80W,要知道它俩都有 AMD 锐龙 AI 7 H350 的版本,这 22W-25W 的功耗差距可以带来更强悍的性能表现。

图片

想要实现如此强劲的功耗,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的「散热模组」进行了全方位的强化:风扇升级成了第二代 GT 猎鹰风扇;热管从 6mm + 8mm 加码到了双 8mm;GT HUB 增强式的散热进气舱(大面积底部散热栅栏);第二代内吹散热风道 + 冰感键区。

图片

强劲的功耗释放,对于整机的性能调度也是个不小考验,毕竟持续性能与长久续航不可兼得,所以电脑的性能得收放自如。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就搭载了「V-Max Turbo」加速技术,通过底层调优,能够针对 100 + 专业软件进行加速,同时也可以帮助电脑兼顾了噪音控制和省电优化的场景需求。

图片

除了性能强劲外,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相较于 Pro 系列还升级了【键盘】,键程从 1.3mm 增加到 1.5mm,方向键位从紧凑型改为了全尺寸;16 吋的机型还入了数字小键盘。【超大触控板】也从麦拉材质改为了玻璃材质,触感更加舒适。

图片

【I/O端口方面】,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从 Pro 系列的 2 个 USB-C(20Gbps)升级为了双 USB-4;HDMI 由 2.0 改为了 48Gbps 满血的 2.1 版本,读卡器也从 TF 卡槽改为 SDXC UHS-I 读卡器,可以称得上大满贯接口方案了。

图片

然后在【扬声器】方面,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升级了「超线性双扬声器」,相比于跑道式双扬声器,能够更精准地还原声音细节,动态范围相对更宽,低频效果更加出色,更富有力量感。再加上「杜比全景声音效」,可以给你带来更好的观影娱乐沉浸感。

图片

最后在【充电续航】方面,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全系搭载 84Whr 的大电池,并且支持 140W 的 GT 闪充方案。标配的 100W 氮化镓充电器也要比 Pro 系列的普通充电器更加轻便。

图片

以上就是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锐龙版相比于联想小新 Pro 系列的功能差异了。总体来说,GT 系列代表的就是极致的性能,这是联想秀肌肉的实力体现。


前面我们跟大家详细分析了联想小新 Pro 和 Pro GT 系列 AI 元启版的配置和差异,最后一个部分我们来帮助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机型。

很多用户在购买笔记本时都纠结过 14 吋和 16 吋。简而言之 14 英寸便携优先,16 英寸显示优先,同时性能释放略好。

图片

喜欢 14 吋的用户肯定是偏好它的便携,相比于 16 英寸,它厚度和携带面积都能够大幅缩减,而且还可以便宜几百元,非常适合商旅用户。

图片

但 16 吋机型也不乏拥趸,毕竟显示面积更大,同时性能释放更好,电池容量也会增大。适合通勤不多,且经常有固定使用点的朋友,比如学生党、影音游戏用户等。

图片

当然这是比较宽泛的区分,我们还是要落到联想小新身上来,用数据说话。我按照 16:10 的屏幕比例单独计算了 14 吋和 16 吋的面积,可以看到二者相差了 30.6% 的显示器面积。

图片

如果再把联想小新 Pro 和 Pro GT 系列 AI 元启版的外壳面积、体积、重量、电池、功耗纳入考虑,以长方体来简化计算模型,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果:如果单从数据上来看,联想小新 Pro 16 吋相比于 14 吋,性价比会更加突出一些,而在联想小新 Pro GT 系列上,14 吋反而更值得入手。

图片

如果你还不满意,觉得 14 吋小了,16 吋大了,那么联想小新还有一款 15 吋的 OLED 面板产品——【联想笔记本电脑小新 15 2025】,它的主要配置为上一代的方案,但胜在尺寸居中。锐龙版定价 4599 元,国补后到手 3680 元,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

图片

接下来我们再来纠结下 Pro 系列和 Pro GT 系列该怎么选。首先看处理器,如果预算充足,且对电脑性能有较高要求,尤其是经常使用对多核心、多线程性能依赖较大的专业软件,那么在 AI 9 H 365 多花 540 元是值得的,肯定自能选 GT 系列了。

图片

但如果预算有限,且主要用于日常办公、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等普通应用,AI 7 H 350 完全可以胜任,升级到 AI 9 H 365 的性价比不高。而且联想小新 Pro 和 Pro GT 两大系列在 AI 7 的配置是有重叠的,它们之间的差价达到了 500 元(国补后 400 元)。

图片

我知道目前很多用户对轻薄本的心理价位集中在 4000 - 5000 元,如果你对于性能没有那么执着,喜欢追求高性价比,那么联想小新 Pro 14 / 16 系列是卡位比较成功的机型,非常值得入手。

图片

图片

反之,如果你对于性能配置有追求,那么多花 400 元就能拥有更猛的性能释放,更强的散热模组、更好的内存固态性能、更出色的键盘和触控板体验、更全面的 IO 端口、更快的充电效率和充电器、本地化的 AI 文生图功能,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图片

图片

最后给出一个我认为最值得入手的排序,仅供大家参考:

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观看,我是 Geek 研究僧,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地址:http://keair.bhha.com.cn/quote/11695.html    康宝晨 http://keair.bhha.com.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