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之前的日志中,提到过我家非常支持孩子玩电子游戏,所以想展开分享下我们的观点和具体操作。
作为父母,我们给孩子1000个选择去选游戏,总比她从5个里面去选要好。
毕竟,我们没有能力将游戏完全隔绝在孩子的生活之外,既然他们迟早会接触到游戏,不如教给他们怎么去和游戏“共存”,怎么去选择游戏,而不是被游戏选择。
图为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游戏截图
本文由@红豆大红豆发布于小花生App(花友阅读打卡和经验交流园地)
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是因为好游戏玩得太少了
可能有花友会问:为什么要带小娃打游戏?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游戏是一种爱好选择。
我一直认为,玩游戏和读书,旅游,画画,逛街之类是一样的,是人们在疲惫时,放松休息的方式,失落时,改善心情的方式,无聊时,探索自我的方式。
我不认为爱好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在不影响其他生活的前提下(此为重点),能给人提供积极乐观的心态,那这个爱好就是好的。
我和R爸都是游戏的受益者,在我们离家求学到工作辗转的过程中,都有一段孤独或低谷的时间是被游戏安慰到的。
我们也因为游戏收获了不少联络至今的朋友,包括我们自己,本是不同年级不怎么接触的同学,只因为都喜欢炉石才互相结识了解,最后成为了一家人。
但游戏,并不是我们爱好的全部。我们经常对小R(花友女儿)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个爱好单子,无聊了不开心了,总可以从里面挑点事情做。
像妈妈的单子里会有看小说,听音乐,撸猫这些,爸爸的会有做饭,种菜,拼乐高等等很长的一串。
而打游戏,只是碰巧是爸爸妈妈单子上都有的一项。没必要神话游戏,也没必要妖魔化它,它就是众多打发时间的选择中,很平常的一个而已。
第二,玩高质量游戏,反而可以抵制游戏成瘾。
我和R爸作为两个近30年的老玩家,同时也作为大学讲师/助理教授,接触过许多游戏成瘾的孩子,也接触过许多游戏打得好,但丝毫不影响生活,在其他方面甚至更加优秀的孩子。
而我们最大的感触是, 孩子对电子游戏的沉迷,不是玩得太多,反而是好游戏玩得太少了。
市面上最成瘾的那几款游戏,无论是从剧情,立意,音画效果,交互性,还是细节来说,都谈不上优秀(对不起!)。
但凡能多玩点好游戏,对这几款不嫌弃就不错了,要想沉迷其中,还真有些难度。
就像暴饮暴食的人一般之前没吃过好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山珍海味的长大,他大概率是不会把吃饭当做宝的。
我们没有能力将游戏完全隔绝在孩子的生活之外,既然他们迟早会接触到游戏,不如教给他们怎么去和游戏“共存”,怎么去选择游戏,而不是被游戏选择。
只要有规则和引导,小娃也可以玩游戏
低龄小娃玩游戏,和大娃还是不同的,需要很多限制和引导。由我家的经验来看,带娃玩游戏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孩子三岁半左右,就可以开始带着玩游戏了
我家是从小R 2岁10个月开始玩游戏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太早了。
孩子太小的话,理解不了剧情和操作,玩游戏只是看热闹和“试-错”型按按钮,没有任何收益。
还是等孩子能理解游戏内容,可以进行有效操作再开始比较好。我个人认为最早应该在三岁半左右。
2. 要限制时间:4岁之前是每天20分钟,4岁后是每天30分钟。
我家把游戏当成正常活动,所以时间和其他活动(比如某个学习项目,手工等等)一样。
4岁之前是每天20分钟,4岁后是每天30分钟。
3. 游戏并不是奖励,只是日程的一部分
再次重申,我家对游戏的定位是“一个普通的活动选择”,没有任何区别对待。
所以就像我们不会把搭积木当作奖励一样,游戏也不会成为做任何事情的奖励。
另外,孩子做错事情了,我们也不会把剥夺游戏时间作为惩罚。想让孩子觉得游戏很普通,首先家长在安排中就不能让它“特殊化”。
4. 玩游戏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开心
不玩以益智为目的的游戏,尤其是以游戏为外壳包装的学习类APP。
玩游戏不是为了学什么,而是为了纯开心。
孩子们不傻,纯玩和玩中学是区分的出来的,有限制的玩等于没玩,孩子长大脱离限制还是有可能失控的。
另外既然是玩,家长就不要指手画脚的要求“走这边啊”“去做任务啊”,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哪怕不按照游戏设计来,那也是他的自由。
5. 多和孩子一起玩合作类游戏
家长不指挥不代表完全让孩子自己玩。游戏有很强的社交成分,很多孩子游戏成瘾,也是因为他在游戏里获得的社交满足感,远远大于家庭和周围环境所能提供。
所以我家玩游戏一直是“社交化”的,小R玩游戏时,虽然我们不会主导,但会陪在她旁边看她玩,一起吐槽一起笑,生活里我们也经常聊到最近玩的游戏,谈谈哪里好玩,为什么这样设计,哪里可以再改得更好玩一点。
另外,我家非常喜欢多人游戏,尤其是合作类而非竞争类的双人游戏。
在游戏方面,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引导孩子追求更好选择的“队友”,而非告诉她这不行那不行的“对手”。
要玩好游戏,把娃的口味养“刁”
既然要让娃玩好游戏,那应该如何选择呢?这里讲讲我家选游戏的几个原则。
注意:以下原则,只适合学龄前小娃(6岁以下),对大娃肯定是不同的。另外,不允许血腥暴力色情这种的常识就不说了。
1. 多玩主机游戏(如Xbox和Switch上的游戏)
既然玩游戏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山珍海味”把娃的口味养刁,那游戏一定要挑效果好的。
对学龄前的小朋友来说,分辨剧情和立意的好坏实属难了点,那就多从音效、画质和交互性下手。
比如我家,几乎只玩Xbox和Switch上面的游戏,手机和平板游戏基本不碰。
一来孩子离显示屏远能护眼,二来主机游戏的音画一般更好,游戏手柄带来的反馈刺激更大。
2. 玩给大孩子设计的“家庭游戏”,而非给低幼孩子设计的“儿童游戏”
在小R小时候我们曾经尝试过不少儿童游戏,感觉主要分成两种:把孩子当傻子看的、非要教孩子点啥东西的。
另外,儿童游戏的音画基本都处于不忍直视的状态(怎么!欺负小娃不会打差评是吧),要说为了把孩子的口味养刁,这吃的也太差了。
相比之下,大孩子的游戏,很多小娃也能玩,而且质量非常好。
3. 可以即时存档,或按关卡存档的。
这个不多说,主要是可以配合控制游戏时间。
4. 不限时,挂掉可以无限重启没有惩罚的。
5. 3D可以自动调整视角,不需要娃自己转的。
剩下主要看各家孩子的水平,总体来讲就是不要太难太紧张,让孩子感到压力就行。
最后,讲讲适合低幼小娃的游戏推荐:
在小R 2岁10个月到现在4岁7个月,我们一起玩了20多款游戏,下面是我们觉得比较好的:
1. 甜甜圈都市 Donut County
主要内容就是控制一个洞,把周围的一切都吞掉。基本没有时间限制,前期也不需要什么解谜能力,会操作手柄上下左右就能玩,很适合三四岁小娃。
画风细节都很不错,而且这种试图拆掉所有东西的目标非常符合三四岁小娃的恶趣味…
这款游戏最大的优点,就是成功把小R给养刁了。
自从小R玩完后(可能纪念碑谷也出了份力),她对Ipad游戏就彻底丧失兴趣了,口头禅为:“XX还没有甜甜圈都市一半好玩!”可见这款游戏的影响力。
另外这款游戏挺短小精悍,孩子即使想多玩也没有那么多内容,反反复复玩几遍也就腻了,不容易上瘾。
缺点也有,一个是游戏形式就是吞东西,有点单一,另一个是后期有解迷,还得家长上阵,但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毛病了。

2. “鹅”作剧 Untitled Goose Game
我家最爱的双人游戏。又一次直指小娃的恶趣味,操纵鹅用各种方式捉弄人。
不过相比于甜甜圈都市 Donut County,这款游戏对思考和操作的要求都高得多,建议孩子有一些游戏经验再玩。
即使小R已经玩了一年多游戏,我们还是在玩双人模式,小R负责出馊主意,告诉大人怎么做,大人去当那个“主要捣蛋鹅”,小R控制另一只鹅在旁边辅助。

这款游戏最大的优点就是“社交化”了,是一款非常鼓励合作,能很快拉近亲子关系的游戏。
另外,这款游戏的设计思路非常广阔,有很多精彩的脑洞,很多情景也有多种解法,很锻炼思考的灵活性。
至于缺点,就是不适合小娃自己玩,得有大人带着。且不说独立操作有难度,就说任务清单的字体…这哪个小娃能看得懂啊!

字体对小娃非常不友好,需要大人带着玩
3. 小猫咪大城市 Little Kitty,Big City
这是美国菲尔德自然博物馆的展区游戏,虽小众但质量很高。讲的是一只走失小猫找回家的冒险故事。
和前两款闯关式的游戏不同,这款游戏是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前后对应的伏笔,可以当作孩子的RPG启蒙游戏了。
这款游戏最大的优点就是:适龄。
不仅语言适龄,词汇简单,G1水平的小朋友就可以读懂。

游戏词汇是G1水平,小娃可以看懂
而且内容适龄,全程是贴近生活的元素和对话,小朋友不会因为认知限制不理解剧情。

剧情贴近生活,小娃容易理解
并且,操作也适龄,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血条,即使不想完成任务,满世界逛街和人对话也很有趣。
而适龄造成的意外之喜就是,玩了这款游戏之后,小R开始在生活中关注流浪猫,还主动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家附近的动物庇护所Animal Shelter。
这种游戏对生活理念的积极影响,往往出现在大孩子中,没想到即使是4岁小娃,一旦游戏合适,照样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缺点,就是后期还是有点难,需要大人帮忙(但这不是游戏的缺点,这是我娃还太小的缺点)。
还有就是需要转视角,作为晕3D的大人我很崩溃,这游戏只能交给R爸陪娃玩。
没想到玩了游戏后,娃开始关注流浪猫
还有两款游戏,我觉得比较好,但感觉更分孩子的:
4. 纪念碑谷 Monument Valley
可以说是适合低幼的游戏中画风和音效的天花板,剧情和设置也没得挑,top级别。
就是这个大哥再加上甜甜圈都市 Donut County ,直接把小R对大部分Ipad游戏的兴趣干没了。没办法,实在是降维打击。
但我没有强烈推荐的主要原因是,这款游戏小娃玩其实有点浪费了。内容埋得很深,不是小娃可以理解的。
操作的话,小娃瞎试也能通关,并不是经过理解思考之后再做出的决策。感觉等孩子大一点再玩意义更大些,现在给娃玩了我有点后悔。

纪念碑谷的章节内容,不是小娃可以理解的,适合大一点再玩
5. 我的小宇宙 My Little Universe
可以说是给娃的“探险打怪”启蒙了,比较好操作,而且不太需要视角转换,玩起来不晕。
打怪部分虽然有点难度,但哪儿挂掉可以原地复活,倒是可以锻炼下娃的反应能力。
缺点嘛,就没啥亮点的,普普通通一款打发时间的小游戏。

这款游戏比较普通,主要可以锻炼娃的反应能力
以上就是我家对低幼小娃玩游戏的看法和具体推荐,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 The End --获得更多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