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名声渐响
济南和空天信息产业的“故事”始于2019年。
彼时,提起济南的产业结构,大多数人的印象停留在电子信息、轻工制造、钢铁等传统产业。“当年,曾被列入全国前十钢铁企业、年产钢在鼎盛时期达1200万吨的济钢关停主业,亟须引入新动能。”盛桂军说,空天信息产业给了转型一条“出路”。
“在其他城市已经有了长足产业基础的情况下,济南从零起步,想抢占这个‘万亿蓝海’,产业单靠外地引进,肯定不能持续推进。”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学军表示,走“产、学、研”协同的战略,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后续的强劲动能。
从空天信息产业布局伊始,济南就决定筹划空天信息大学,目前根据有关人员透露,空天信息大学计划在今年正式招收本科生,未来将聚焦空天信息领域全链条人才培养。
智星空间是陕西的一家空天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该公司总部由陕西迁址到了济南高新区。“非常看好济南的科研氛围和人才优势,这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商业航天的科研人才,为科研成果转化节约了成本,政府给予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也给了我们不少信心。”刘丽坤表示。
落址济南天桥区的中科卫星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济南土地、人力成本较低,适合卫星制造、数据中心等重资产环节布局。
从政策层面,济南设立了总规模7.5亿元的产业引导资金,在首届空天信息技术大会还发起成立了空天产业基金群,构建了“1+N”产业基金体系。有了资金等要素的支持保障,这项未来产业才能有后劲和长劲。
从平台入手,济南先后引进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等8家科研机构,获批国家高性能电磁窗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等87个创新平台,济南也成功获批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
经初步测算,截至2024年底,济南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250亿元,较2023年增长12%。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在技术、商业化和市场潜力等方面均已具备走向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未来有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吴学军表示,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首次以“未来产业”身份亮相,彼时政策聚焦技术研发与场景探索,强调“突破技术”;而现在政策重心从技术攻关转向产业化落地。“短短一年时间,表述之变不难看出各地在发展空天信息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更反映出,空天信息领域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吴学军说。
空天信息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补齐产业链。例如,和济南同样走产学研协同发展路子的合肥,下一步将发展目标瞄准了科创平台打造和应用场景落地。
合肥将实施空天信息创新领航、低空+应用、卫星+应用、深空+资源利用四大工程,到2027年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家左右,累计建设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超过130个,打造50个以上空天信息标杆应用场景,推动建设5个以上空天信息产业园。
济南则将继续发挥制造业优势,目标指向了“造火箭”。根据《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谋划,济南将培育火箭领域产业链、壮大航空制造产业链。到2027年,形成年产40套火箭发动机能力;形成年产24发固体火箭、10发液体火箭配套能力。
同时,济南将建强卫星领域产业链、卫星领域本地配套率达50%以上。打造星箭智造、航空器制造、空天应用等特色产业集群,以济南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核心,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低空领域,济南则明确到2027年,济南将建成300处各类起降设施;开通100条以上低空航线,商业飞行取得突破性进展等。
仰望天空,济南的“问天之路”越走越广,机遇无限,这机遇远在深空、高空,也在近空、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