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
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
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同时又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旨在阐释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
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行于天地,在遇自己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
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季老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好像从出生开始,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在告诉我们,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所以当我们完成一件事,却没能达到心中的那个标准的时候,总会遗憾不已。
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可是真的有人拥有完美的人生吗?
答案一定是没有的。
回想的一生,一路艰辛坎坷,布满荆棘,他从不刻意追求完美,哪怕饱经风霜,内心也依旧豁达。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糊涂分为两种:一种叫真糊涂,一个叫假糊涂。
真糊涂的人不自觉,但她们是幸福的,愉快的。假糊涂是痛苦的,希望上天可以赐给她们一点真糊涂。
缘分与命运,缘分与命运其实很相近,什么是缘分呢?
比如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历过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没有错过,能走到一起就叫缘分。
不完美才是人生,哪有谁的人生是完满的呢?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的诗 中: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
在历经了几次入世与出世的人生反复后悟出的道理,被很多不得志的人,或者看破红尘的人当成座右铭,以此为进退的借口。
也把这句话当做养生之术,他常常说,自己没有什么大志向,也没有什么人生规划,从没有想过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特别适合这句话。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纵浪大化”是他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雨飘摇后的醒悟。
季羡林曾经在德国留学十年,经历了法西斯统治的最黑暗时期,但他也看到了德国人民的善良和优秀。
在《季羡林自传》里他曾经记录过,在德国时,房东待他像儿子一样亲切,老师像父亲一样照顾他,还有一个德国少女与他恋爱。
可是面对战争留下的创伤,他不止一次地进行谴责。这一段人生经历,既有黑暗与光明的交织,又有爱与恨的双重历练。
于是世事便不再那么可怕了,人生或许也不再那么苦楚了。
回国后,又经历了十年特殊年代,让他再度置身于炼狱之中。
他自杀未遂,感觉自己又活了一次,或已经死了一次,从那以后,任凭世事再怎么变化,也宠辱不惊了,“应尽便须尽”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在《》里,编辑专门开辟了“纵浪大化,不忧不惧”的一栏,里面收录了八篇散文,都是季羡林对命运的认识。
比如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他借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这种观念。
文中是这样说的:“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灵魂独立,不畏孤寂
人是百代的过客,总是要走过去的,这决不会影响地球的转动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每一代人都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途接力赛的一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宇宙常规。
我始终主张,老年人应该为青年人活着,而不是相反。
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们的,未来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
吾辈老年人的天职是尽上自己仅存的精力,帮助他们前进,必要时要躺在地上,让他们踏着自己的躯体前进,前进。
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垠。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
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老先生过去曾多次说到,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自己绝非什么天才,我自己评估是一个中人之才。
如果自己身上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自己是勤奋的,这一点差堪自慰。
我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是一个自知之明超过需要的人,是一个思维不懒惰、脑筋永远不停地转动的人。
写在最后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季老在获得“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
“一介布衣,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平凡的人”是他对自己的定位,所以才会留下三辞桂冠的佳话。
季老曾说过 :
“ 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什么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 ”
敢说真话,源自于他内心通透、无所畏惧,源自于他阅尽千帆、从容淡泊,也源自于他一生遵从己心、不为外物所扰。
他真正做到了“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因为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