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学校(成都石室阳安学校)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答案】1. C 2. C
【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在山脊线附近,没有河流;③地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也是山脊线处,没有河流发育,不能做漂流地点;②和④处等高线都向高值方向凸出,为山谷线,有河流发育,可以选做漂流的地点。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读图分析,图示区域最高点为小海坨主峰,海拔为2241米,最低点位于图示区域东南,海拔为0~500米。因此图示区域海拔高差为1741~2241米,AD错误;题目问的是最大高差,故B排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答案】3. C 4. A 5. B
【3题详解】
南大西洋南部海域受西风漂流的影响,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海域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这两个海域海水温度较低,洋面上几乎是长期稳定的大气,热带气旋很难生成,①④正确;北太平洋海域、北大西洋海域、北印度洋海域海水温度较高,易形成热带气旋,②③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热带气旋中的暖湿气流形成及上升过程为:暖空气从海洋吸收水分→水蒸气受热扰动抬升→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增温大气→空气密度变小→气流继续上升,A正确,BC错误;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与热带气旋形成有关,不是其继续上升的能量,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台风主要通过强风及强降水影响过境地区,福建省西部为武夷山脉,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于闽浙丘陵,强风与地形结合,加剧了山洪灾害,①正确;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产生的破坏性海浪,台风在福建沿海引发海啸的几率较小,②错误;台风也会带来强降水,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福建省的“伏旱”灾情,③正确;台风中心附近风力强劲,能够破坏建筑,而“台风眼”/台风中心受下沉气流影响,风力较弱,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与大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答案】6. C 7. B
【6题详解】
流域降水丰富,汇水量大,则支流径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支流发育较长,A错误;松软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青藏高原黄土分布少,且若地表以黄土为主,则容易引发崩塌,B错误;干流深切会带动河岸溯源侵蚀,形成大量年轻支流,进而形成刺状水系,C正确;两岸岩性差异大不是刺状水系的形成原因,且刺状水系曲流发育不明显,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会使支流长度延长,支流的数量不会减少,干流也不会变得平直,B正确,AD错误;流域面积由分水岭确定,地壳抬升不会导致流域面积扩大,C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侵蚀地貌:高山或高原地区或幼年期河流,侵蚀作用最强,易形成峡谷、瀑布。峡谷:高原或山地区→坡陡流急,河流下蚀力特强;两岸谷壁陡峭、谷地狭窄。瀑布:河床落差很大;主支流的交会处→主流下蚀力大于支流;软硬岩互层地区→差别侵蚀; 断层通过→河床形成落差。
【答案】8. C 9. C
【8题详解】
城市空间网红化现象形成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促使城市空间网红化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空间自身具备独特的魅力和特色,才能吸引追求新奇、独特和有趣体验的人们去拍照打卡,上传到各短视频平台。交通便利是城市的共性条件,不是其空间网红化的前提条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修建大量交通,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多个主题乐园、网红墙的建设可能存在盲目跟风,不具有本地特色,B错误;在城市空间内设置一些与网红打卡地点相匹配的多功能服务设施,如休息区、餐饮区、商业区等,让公众在打卡的同时满足其他需求,有利于催生城市网红空间,C正确;引进全国各地美食对催生新的网红城市空间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区位是指在建设城市、选择城址、确定城市规模等方面要考虑各种区位因素,以求在城市建设中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利润”和“最佳效果”。
【答案】10. C 11. B 12. A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我国中部地区回流至省会城市人口占比较东部地区高,说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强,而东部地区受直辖市或其他地级市影响,省会城市吸引力较弱,C正确;西部地区人口多回流至普通地级市,D错误;2017年我国回流至县级市人口占比低于省会城市,故回流至县级市人口少于省会城市,A错误;东部地区回流至普通地级市以及县级市人口占比较高,B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相较于其他等级城市,我国县级市经济欠发达,就业机会较少,交通、医疗等条件相对不够完善,不利于吸引人口回流,②③正确;县级市相较地级市和省会房价较低,①错误;自然环境不是影响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④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较于我国中部、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较完善,且生态环境较好,对回流人口有较高的吸引力,回流至农村地区的人口比例较高,故浙江、江苏符合题意,A正确;甘肃、海南、新疆、四川、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利于吸引人口回流农村,BCD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回流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人口从流入地返回流出地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经济、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
【答案】13. D 14. B
【13题详解】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白昼时间最长的地区,受曙暮光的影响,可能出现整夜不黑的“白夜”现象,选项中漠河纬度最高,白昼最长,可能出现整夜不黑的“白夜”现象,D正确;而广州、长沙和拉萨纬度都比较低,不会出现该现象,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曙暮光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有关,主要体现在太阳东升前和西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呈现的微弱光亮,它是太阳光被高层大气分子和尘埃散射形成的,而不是反射形成的,A正确,B错误;根据图中角度的大小判断,若天气晴好,在日出之前,会依次迎来天文曙暮光、航海曙暮光、民用曙暮光,而且会依次增强,C正确;根据图中角度的大小判断,若天气晴好,在日落之后,会依次迎来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天文曙暮光,而且会依次减弱,D正确。本题应选择错误的选项,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答案】15. D 16. B
黄土高原自2001—2020年的气温变化不大,因此不会引起蒸散发量的持续增加,A错误;黄土高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灌溉面积不会持续扩大,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灌溉用水量也会得到有效控制,B错误;2001——2020年间,基本城市建成区已经完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对蒸散发量多影响在缩小,C错误;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黄土高原的治理,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引起植物的蒸散量不断增加,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黄土高原蒸散量的增加会使大气中水分增加,不会导致气候变干,A错误;蒸散量的增加使陆地水蒸发到大气中,减少了地表水,会使河流径流量减少,B正确;大气中水汽增加会增强保温作用,昼夜温差减小,C 错误;由于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会使土壤保水保墒能力增强,D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2、 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4、 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二、综合题
17. 【答案】(1)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高矮作物搭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大豆的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利于作物生长;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绿色环保;增加作物种类,更好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2)土地肥沃,施用较少的肥料即可获得较好收成;冬季气温低,病虫害较少,除虫工作量小;地广人稀,可投入的劳动力少,适合粗放种植管理方式;大豆种植和生长管理过程相对(水稻等)简单,不需要精耕细作。
(3)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需优先保障其他粮食作物的生产;国内大豆的生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实现大豆进口渠道多元化,保障我国农畜产品的稳定生产和供应,维护粮食安全。
【解析】本题以大豆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及俄罗斯大豆主产区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条件、粗放式管理原因、粮食安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材料提及以净作生产方式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要近15亿亩的耕地。而通过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则可改变单一种植土地面积需求大的这一问题,可以大大节约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材料提及“两行玉米+四行大豆”的间作模式,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增加作物的产量,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豆植株相对较为矮小,玉米植株相对较高,高矮作物搭配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热资源,进一步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大豆有固氮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提升农业的持续生产力。大豆玉米进行轮作,也能有效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土壤肥力的增加和病虫害的减少,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产出的农作物更加绿色环保,品质更加优质。同时轮作可以同时产出两个产品,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了作物的种类,也能够更好的灵活的应对市场的需求。
材料提及俄罗斯大豆种植依靠独特的自然条件,采用粗放式种植管理方式。由于俄罗斯地处纬度相对较高,其冬季气温较低,虫卵不易过冬,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小,故其除虫的工作量相对较小。从图中可以看到其大豆主产区主要位于伏尔加河以西以及俄罗斯东南部靠近中国东北的地区,这两个地区相对土地较为肥沃,对化肥需要量相对较少。而俄罗斯在这两个地区相对地广人稀,能够投入的劳动力比较少,相对适合粗放的管理种植方式。水稻对种植的要求较高,而大豆的种植和生长过程相对较为更加简单,不太需要精耕细作,故其使用粗放式种植也相对较为合理。
【小问3详解】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我国能够使用的土地面积相对较为有限,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要将土地优先发展保障粮食作物的生产,故大豆的种植数量相对较少。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大豆的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俄罗斯大豆产量相对较高,距离我国距离也相对较近,为了满足我国粮食安全,除了进口美洲大豆外,我们也从俄罗斯进口大豆,这样就可以实现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有利于保障我国农产品的稳定生产和供应,进而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18. 【答案】(1)是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秋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西地区;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冷暖空气在我国西部地区长期对峙,于是就形成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2)降水时间长,雨量较夏季小,强度也较弱。
(3)盆地地形,且河湖多,水汽多;云量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气温较高,易产生对流;夜晚气流沿盆地四周山坡下沉,造成盆地底部气流上升,降温水汽凝结,形成夜雨。
【解析】本题以华西秋雨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锋面雨、降水特征地差异、降水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秋季我国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来自南海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边缘或西北侧边缘北上,暖湿空气远远不断地输送到华西地区,来自青藏高原北侧的冷气流东移南下,冷暖空气在我国西部地区相遇,长期对峙,形成锋面雨,即华西秋雨,于是就形成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小问2详解】
华西秋雨降水大致从8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份左右,降水时间长,秋季暖湿气流较夏季弱,因此华西秋雨雨量较夏季小,强度也较弱。
【小问3详解】
该区域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一带,属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且河湖多,水汽多;盆地地形,四周有高大山脉,云量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保温效果好,低层空气气温较高,易产生对流;受山谷风影响,夜晚气流沿盆地四周山坡下沉,造成盆地底部气流上升,降温水汽凝结,形成夜雨。
19. 【答案】(1)特征:全年高温多雨(炎热多雨)
原因:纬度低,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炎热多雨;北半球夏季,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北半球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及赤道低压带向南移动,撒哈拉沙漠地区形成高压区,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形成低压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来自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燥的热带气流,由高压区不断流向低压区,形成哈马丹风。
(3)持续的哈马丹风会引发干旱、土地龟裂;风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影响人们出行和交通运输;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下的当地居民,难以适应极端干热的天气,皮肤干燥、裂口;哈马丹风使食物的水分快速蒸发,变得干散而无法食用,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解析】本题以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和哈马丹风形成示意图为情境,设置3道题目,涉及几内亚湾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的原因与哈马丹风的形成过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几内亚湾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的原因要结合世界其他区域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从纬度位置、行星风带、海岸地形、风向来源、沿岸洋流等方面进行作答,由于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纬度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炎热多雨,降水多。北半球的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并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使几内亚湾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多雨。
哈马丹风的源地撒哈拉沙漠受副高和东北信风控制,全年炎热干燥,地面风化严重,沙源广布。北半球冬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及赤道低气压带向南移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了撒哈拉沙漠地区,形成高压区。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位于海洋沿岸,形成低压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来自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燥的热带气流,由高压区源源不断地流向低压区,形成无数旋转着的六七百米高的沙柱,形成高不见顶的“土墙”,形成使天空红蒙蒙一片的哈马丹风。
【小问3详解】
哈马丹风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主要从生存环境(住)、食、行等方面分析。从出行与居住的角度来说,持续的哈马丹风会引发天气变得干旱与土地龟裂,农业歉收,风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影响交通安全和人们的出行起居,不利于健康和出行。当地地处沿海,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下的当地居民,难以适应极端干热的天气,所以皮肤变得干燥、裂口,造成伤害,影响健康。从食物的角度来说,哈马丹风造成食物的水分快速蒸发,变得干散而无法食用,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可能导致食物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