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清华大学传出了《丘成桐先生领衔开设“杰出少年示范数学班”》的消息。
在王珏老师看来,这是对基础教育质量(当然主要是高端人才培养)的强烈质疑!
原因很简单:丘先生作为世界上顶尖的数学家、大学教授,居然不要那些考上清华大学的“状元”们,先是把手“伸”向了高中、初三,现在又进一步“降级”到了从初一就开始亲自下场培养。
丘先生的这一做法足以说明:
当下的教育,根本就不是在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而完全是以短期成绩、刷题技能为唯一目的,从而损害了学生的学科理解、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情感!
肯定会有人反驳我的以上观点,认为即便如此,最多也只能说明在数学学科中,在培养高端人才方面不够成功而已,并不能说明基础教育质量就不行。
一来,并非只有数学学科不行,语文也同样如此。国内教育名家李希贵校长,早在几十年前就自己亲身验证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上课比照本宣科,学生的成绩还好一些,甚至高中三年上不上语文课,对高考成绩几乎没有影响(详见《语文教学为何“少慢差费”?学习科学原理解读》)
二来,也并非只是在“(数学)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不行,中低端的培养就好——看看中小学生中患数学焦虑症的比例:40%就知道了!
三来,也并非只有数学学科、或语文学科不行。“中小学厌学率达73.3%”、“中小学学生抑郁检出率达24.6%、高中生达40%”——这些数据表明,当下的教育教学早已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作用!
这些负面作用,直接体现到了大学之中。无论是专科、普通本科、211、985,甚至清北,厌学的、主动放弃学习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习无意义感、甚至生命无意义感的越来越多。
——长期的学习压力早就把这些学生精神上压垮了,谁还愿意受二茬罪、三茬罪呢?!
所以,我说丘成桐先生开设“杰出少年示范班”,就表达着对基础教育质量的强烈质疑!——准确地说,是对无法扼止的、以“讲解+记忆+大量刷题”为主要手段、以应试为唯一目的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强烈质疑!
国家在大力开展的新课改、核心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但是,效果如何,恐怕存疑!
当整个社会所有人——包括家长、老师、校长、局长、县长,都只把眼睛放在当下、放在每一次的考试成绩上时,整个社会都只会越来越短视,不惜损害孩子的长远发展前途,只为了在当下争取多考几分!
(客观上,每个人都是受到了社会与外部环境的裹挟,不得已而为之。但那些真正有追求、高水平的老师,是能够做到维持应试与育人的平衡的,后文将对此做一些讨论。)
最终的恶果,是完全由孩子承担的——厌学、抑郁、无意义感,工作后躺平、不愿意谈恋爱、更不愿意生育……
现在,国家层面突然又发现,这还损害了国家科研的高端竞争力。因为愿意终生学习、为某种理想而奋斗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是成绩好的孩子,对搞一辈搞清苦的科研不感兴趣。而且考试成绩好本身,与搞高端科研,则完全不是一回事……
说完“质疑”,王珏老师再简要说说丘先生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怎么做,才能兼顾应试成绩与育人目标。
1、对于教育质量来说,高水平的师资,永远排在第一位。
从丘成桐先生的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到“领军班/英才班”、再到”杰出少年示范班“,最关键的是什么?
在本文开头的新闻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顶尖人才成长过程中,能够跟随大师学习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是事半功倍的唯一途径,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大师指导,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很快就走到真正的前沿。求真书院数学领军计划以及丘成桐先生设立的示范班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师。
王珏老师一直认为:
历次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永远在形式上打转,而忽略了只有教师个人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成长,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
好学校,绝不是那些热衷于搞教育改革的学校!而是那些能够吸引高水平教师的学校!是那些校长充分尊重和信任老师、并且给老师充分成长空间与展示舞台的学校!
2、必须要超越具体知识与技能、抵达学生深层的情感和思想层面
国内的教学,过于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技能训练(主要是解题技能训练),以便于在当下取得好成绩。
可是,当学生没有做好准备、不具备一定的热情和基础之时,过量的技能训练效果并不好——为了弥补这种不好,就需要加大训练量,一直到学生似乎能胜任为止。但是,这一定会损耗学生对学习的所有热情和动机,而且即便能够训练成功,他也只是个“工具人”、“解题机器”。
更为严重的是:当所有人、从第一天开始、每时每刻都只关注解题技能时,学科的意义感、价值感、总体图景、学科思想的美妙,就会被所有人抛到九霄云外!
可是,真正驱动学生自发投入努力的,并非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而是意义感、价值感、是那种受到思想上震撼所带来的“兴奋”、“热爱”和“欲罢不能”!
这就是丘成桐先生开班,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用最高等级的大师、最具感染力和表达力的老师,作高端引领的原因(当然“示范班”的老师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还待观察)。
这也是王珏老师近年来多次提倡“开门课”的原因(详见:《开门课:充分体现“大观念”、高端引领学习的创新课型》)——在学生陷入到一大堆微观细节、具体技能之前,先让他大体上对这个学科的价值与意义、学科思想方法、学科之美,建立总体的、粗浅的理解。
我的以上观点,完全呼应了本文开头新闻稿中,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的这段话:示范班的设计宗旨是鼓励同学们去热爱和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通过示范班的形式,能够让这些11、12岁的孩子对数学有一个高阶的认知,并开始去探索、发现和研究,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因此,从老师的教学层面,不要死抱着教材不放,按照教材教学永远不可能成为名师、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因为,教材中既没有情感、也没有思想,即便有也很难进入学生的脑袋!
这就是王珏老师近些年来一直提倡的:老师的教学必须要超越教材,必须要上升到学科思想层面(即所谓“高阶的认知”),用学科思想来统领和引领,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发现的乐趣和魅力!
在本文开头的新闻稿中,求真书院的助教黄汇智对此深有体会:在进入求真书院学习后,她对数学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锻炼和方法论的提升。
因此,老师“吃透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幅提升自己的学科理解水平,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学科思想发展史、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学科的重要应用场景,才能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只有高水平的老师,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学生。“名师出高徒”,并非只是一句谚语,也许是永恒成立的!
3、教学方法中,应格外重视“可视化”和“想象力”、而不是“符号化”
本文开头新闻稿中,比尔卡尔教授发出建议:人类最强的感官是视觉,应该给小学、中学多教授几何方面的知识,一来几何是更加直观的学科,二来几何和代数、微积分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这一点王珏老师已经强调过无数次了——虽然,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掌握“符号逻辑”,但教学的过程,却必须要从感官开始、从体验开始、从事实开始!
即便对于数学这样似乎是“纯符号逻辑”的学科都是如此,更何况语文、物理、地理、生物这样的学科呢?
因为,“基于表象的思维加工”既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们所喜爱的学习方式——学生既喜爱、又能胜任、还能经历思维发现的过程,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方面,本公众号至少有上百篇相关的文章在介绍、探讨,比如:
天下本无难理解的知识!方法得当,初一孩子也能轻松学会微积分! 【原创论文】“知识可视化”的解析与应用——脑科学视角(王珏) 可视化,是“真教学”(成都 陈秀梅) 基于表象,才会产生真思考(杭州 李愉均) 可视化,让人瞬间秒懂!(以“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为例) “可视化”对于认知作用之大,远超你的想象!
可视化,是教与学的捷径!所有学过我的《学习科学》课程的老师都会有深刻体验!
4、有些学科必须要“跨”——比如数学与物理
跨学科,有时只是一种理想中的提法,但有的是真的具备巨大的价值,或者说:非跨不可!
王珏老师认为:前者可做可不做,但后者是真的要做!——因为不做的话,就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新闻稿中,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所言:数学和物理不分家,两个学科互相促进,希望示范班的同学能够保持广泛的兴趣,学好数学的同时也学好物理。这和丘成桐先生对“求真书院”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也许,从数学学科的研究中,很多数学家关注“纯数学”。但也有很多数学家认为:数学与物理是不可分割的!
丘成桐、阿诺德显然都持这种观点。历史上,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外尔等大数学家,都是这一观点的强烈支持者。
当然,这一要求肯定让数学老师大声喊冤!数学老师觉得很难做到,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上大学时,没有得到像丘大师这样的名师指点,以为数学就是纯数学、纯符号演算,和物理没多大关联性。
其实,如果只是了解物理与数学的关系,对于数学老师来说并不困难——只需去了解一些物理发展史中与数学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教学来说也就足够了。这仍然是需要老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不仅仅是数学与物理是“必须要跨”的,文史哲政有没有必要跨呢?
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文史哲政每一个学科教起来都那么困难?这些学科之间有没有共通的底层逻辑?学科思想与学科知识之间有没有紧密的关联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本文中所强调的:教师要重视情感激发、思想引领、促进深度理解,正是“深度学习”原理所提倡的。
如您希望了解王珏老师对“深度学习”原理的解读、以及编制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型,欢迎加入微信群交流:
本套教学模型已经在部分学校落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您希望在本校老师中培训、落地,欢迎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CREE培训”了解联系方式。
aigc:ai教学应用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