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孩真漂亮,她进去了吗?她进去了就没得你混。”
1997年,20岁的海清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复试,在门口碰到一个女孩儿。
年仅十六岁的冰冰。
青春又漂亮,还嫩得能掐出水来。
母亲调侃她,如果两人一道考入学校,那么就没有海清表现的机会。
可以推一下,甚至说是一同入演艺圈,那么就没有海清的路走。
然而,多年过去。
那个漂亮的女孩儿在圈子里渐渐没了身影。
海清却是厚积薄发,成为中年女演员中的佼佼者。
每一个电视剧播出,基本都能引热话题,收视率有保障。
综艺感十足。
一句“你是我的神”成为网络热梗,被争相模仿。
当你以为她只是在电视剧和综艺上有点成就时,45岁的她,带着一部电影《隐入尘烟》强势出现在观众视线,并且获得一众好评,拿下8.5的高分。

投资不过几百万,全剧只有海清一个专业的女演员,其余全部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隐入尘烟》这部作品可谓是在今天动辄上亿投资的商业电影里的一股清流。
它讲诉的内容其实很简单。
就是西北的农村里,两个被命运抛弃的人,被安排相亲,然后以婚姻的名义一块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扶持成长,看到生活的希望而又最终破灭。
电影就是擅长把一切的美好撕碎,然后掰开给别人看。
《隐入尘烟》大抵就是这样。
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放到现实里,那不过就是芸芸众生中最为平庸的一员。
他们一个木讷老实,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
一个身体有疾,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这样的两个人,未来是一眼望得到头的,一点希望都没有,不过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罢了。
这样的两个角色,要演绎起来,那可比商业电视剧的难度要高很多。
如果没有太多的经历,或许不留心观察,演员的表演就容易浮于表面,被认为虚假浮夸而不真实。
而整个作品里,除了海清,其他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扎根于那片土地上,对那里有着最为深刻的记忆,不用怎么演,就好像人天生饿了就会想要吃饭一样,镜头落到他们那里,他们就活了,是真实存在的马有铁,压榨劳动力的亲戚和村民。
作为科班出身的海清,在这个剧组里,反而很有可能成了演技不好的人。
因为她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

投胎是一门技术活,很显然,海清掌握了这一门技术活的精髓。
作为70后尾巴的她,在那个普遍还在为了温饱而奋斗的年代。
她已经跳脱出了这个范围,不需要为了每天的一日三餐担心,不需要用劳动去换取自己的利益。
因为她出生在江苏南京的一个世家大族里。
她的母亲是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一代宗师的甘涛先生的侄女。
南京现在的旅游景点,被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曾经是她的家。

她的童年。
就在那一间间的大房子里住着。
跟在外公身后学习书法、昆曲等艺术。
7岁的时候。
就有机会接触到影视这一行,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
12、13岁时。
进入江苏省戏剧学校,开始学习舞蹈。
在那里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光。
舞蹈成为她在那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生活部分。
在舞蹈学校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江苏省歌舞剧院,后参加舞蹈新人大赛桃李杯,还获得了奖项。
可惜。
命运弄人。
在这之后不久。
她却因为尾骨粉碎性骨折的问题,不得不放弃了舞蹈这一条路,开始又回归到影视剧这一行。

懂事时起最开始接触的就是表演。
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归表演。
一切好像注定好了一样。
不过我们回归海清的出生到青少年时期。
她的生活里。
从来没有出现过“农村”这两个字。
而在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正式学习表演并且接戏的时候。
她现实的生活,也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两个字所代表的一切。
要说海清距离“农村”最近的一次。
大概就是2009年的电视剧《王贵与安娜》里的安娜了。
然而在这个设定里。
她也是一个大小姐出身的姑娘。
不过是因为历史原因,才造就了身份的降成而已。
因而始终骨子里带着几分的傲娇精致。
嫁给王贵这个农村出来的大学老师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城里住,很少回乡下。
同年的《蜗居》中。
她是真的穷了。
但也是个在城里住着,为买房操心的人。
海清被称作“国民媳妇”。
可是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立足于都市的。
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到《小欢喜》。
剧情都是扎根于城市的家长里短的。

要一个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去扮演一个从小生活在西北农村且还身有残疾的妇女。
这是一件极为有难度的事情。
尤其是这部作品投资也不多,不是个能够立即见到收益的。
文艺电影。
悄无声息的拍摄,悄无声息的上线,再悄无声息地结束。
都是很正常的事。
选择《隐入尘烟》这个剧本。
作为一个拍惯了商业电视剧的演员来说。
其实有点像一场赌博。
一场豪赌。

家境的优渥和幸福美满的家庭让海清可以在45岁的年纪仍然能够选择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大胆挑战,突破自我。
《隐入尘烟》的编剧和导演李睿珺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入行以来。
他的作品,也都是扎根于农村的,普遍以此为创作素材。
不如商业电影的导演们出名。
不过质量非常高,基本上都能在国际上获得奖项。
也就是这样的成绩。
才会让两个截然不同成长圈子的人,能够有机会相识。
海清看过他创作的类似题材片子——《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她非常喜欢这些作品。
2017年。
一次电影节上。
他们两个人,一个是评委,一个是形象大使。
就这样有了交集。
在这之后不久,还适逢李睿珺的妻子生了重病。
文艺片向来是没什么市场的。
他拿了不少的奖项,可仍然囊中羞涩,且没有任何这一方面的人脉关系。
海清在知晓他家的情况之后。
主动为他联系医生帮妻子治病。
奇妙的缘分才正式从这里开始。

在海清的帮助下,李睿珺的妻子平安出院,他也能够继续安心把精力放到创作中。
2019年。
李睿珺将《隐入尘烟》的剧本完成,并且记着两年前的话,把剧本递给了海清,邀请她出演。
投资不高。
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支付片酬。
还是个农村戏。
农村戏就算了。
戏里没有巨大的矛盾冲突,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嘶声力竭呐喊的情绪爆发点。
太平淡了。
它像个纪录片,没有跌宕起伏的精彩反转,只是平平淡淡的讲完两个苦命人的一生。
仅此而已。
这样的剧本。
先在男主那里碰了钉子。
老戏骨李立群觉得太淡了,没有亮点,拒绝出演了男主。
在这种情况下。
将本子递过去给海清。
他也不能保证,对方就一定会接受,甚至做好了一切最坏的打算。
“你要是不演,那我就找素人了。”
人本来想好了,如果不行,那么就做和男主一样的选择。
不再用专业演员,而是启用素人拍摄。
不过海清看到了这个剧本除了平淡以外的亮点。
她喜欢这个完全没有冲突色彩的剧本,并且不顾时间和经济成本接了下来。

剧本设定是西北农村。
很多的群演,也都是那一块的人。
这意味着,她得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去那里经历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挑战并没有让她选择退缩。
在确定接下这个戏后。
为了扮演好曹桂英这个身患残疾的贫苦农村妇女。
春节前夕。
她放弃了自己一家出去旅游的计划。
跟着导演李睿珺回了西北的农村老家。
在那里过春节,琢磨人物。
拍摄的环境到底有多苦?
那是苦到她第一天过去就适应不了气候生了病。
苦到经纪人只陪着她过去了几天便遭不住,要喊退的状态。
然而即使这样。
她依然选择坚守。

她在那里,和刚认识不久的男主,导演的姨父武仁林一家一起过春节。
在那里,她要适应旱厕。
还要和当地的村民求教学习西北方言,把它记在本子上,然后回去一遍又一遍的用录音机重复去听,找那个感觉。
为了更加的贴近人物形象。
她半点女明星的架子和娇气都没有。
经常去村里淘别人穿得旧都不能再旧的破衣服。
观察生活中这种身带疾病,不能生活自理的人,他们的走路姿势还有眼神。
甚至在那里,差点没了半条命。
杀青那场跌入水中死亡的戏。
因为拍摄正值冬天,天气是又干又冷,还要开闸放水拍摄。
为了呈现画面中看到的最好镜头。
她无数次的泡在那里冰水里,任由寒冷的河水倾入她的身体。

海清的敬业。
是在场所有人,从导演到路人村民,那都敬佩的程度。
可她都没有喊过一句苦。
“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演对手戏其实是不占便宜的,姨父这个人,他就很像,有时候都不需要演。”
海清很清醒,没有因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又有多年的演戏经验,就觉得自己的表演方法是最正确的,有某种戏骨通病,近乎偏执的坚持自我。
她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更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去想办法弥补这些硬性条件下的不足。
在这种深入体验生活的付出,长达十个月的拍摄不仅让她是有种老了十岁的感觉。
还落下了视力下降,脊椎侧弯的毛病。

这是疯了?
跑那么远的地方,去那里生活那么长时间,就为了拍摄一个文艺片里的农村妇女形象。
而且还是拒绝了当时手上能够挣钱的商业电影过去的。
这拍出来,能不能上线都是一个问题。
她的决定让很多人都不免如此猜想。
就是她自己,也曾怀疑过。
”我太喜欢这个戏了,我一定要去。“
她虽然怀疑过,但热爱抵御所有的不坚定。
最终给观众奉献了《隐入尘烟》这部好电影。
不过好电影不一定有好市场。
《隐入尘烟》没有被卡审核,顺利的在电影院上线了。
然而上线之初。
它是没什么人去看的,更准确的是,可能都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部电影。
在这种情况下。
电影院的排片也是少之又少。
它的口碑爆发,要感谢的是现在的网络平台。
在电影院遭冷待之后。
《隐入尘烟》开始上线网络视频平台。
一传十,十传百的。
一个投资几百万,近乎全部启用素人拍摄的电影,这才拿到了电影院的延期播放密钥,票房也持续走高,破了亿,完成完美的逆袭。
海清这种不计成本,认真对待表演的付出,才算是终于有了回报。

在看过电影后。
除了对剧中人物在平淡生活中开出花来的演绎,感动他们的孤独相守,又共情于他们的苦痛外,观众纷纷表示:”海清在这部戏里,值得一个影后。“
从《隐入尘烟》的这个逆袭经历来看。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打脸了之前著名导演所说的:“国内垃圾电影多,是因为垃圾观众多。”
观众对于电影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且包容性非常强的。
他们只是作为一个电影的消费者,并不能主导电影的拍摄,也不能主导电影的排片。
电影院放的是什么,他们就只能看到什么而已。
即使不好看,可票价已经花了,票房贡献了,自己除了在电影院昏昏欲睡完,最后评价一句“不值得这个票价”以外,根本左右不了什么。
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支持正版的观众是非常的尊重演艺工作者的。
可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同等的尊重,不一定支持到真正的好电影。
因为市场就是如此。
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商业电影才是主流。

像海清这样,不计较片酬,也不知前程如何,只为喜欢这一个剧本,喜欢这个角色,就从可以果断的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里脱离出去。
到一个陌生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人生的另一种模式。
为它花费长达十个月的时间,还落下病的演员,向来少之又少。
尤其是这种农村题材,表现现实中苦难与温暖的电影。
同样的也少之又少。
纵观这些年的电视电影。
中国农村的生存现状现实,似乎早就消失在了影视剧中。
这些得以出现的时候,都是用来拉剧情矛盾的,引观众仇恨的。
比如疯狂吸血女儿,补贴儿子却毫无悔意的父母。
《欢乐颂》里樊胜美的家人是如此。
《安家》里房似锦的家人也是如此。
中国好像没有了农村。
农村人的形象,好像就一下子被脸谱化,犹如写在教科书一般留在了那里。
中国怎么会没有农村呢?
只是,愿意再去展现他们生活的少了而已。
《隐入尘烟》里有句台词说:“啥不是土里生的,啥不是土里长的,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还嫌弃土呢吗?“

土是最干净的东西,只是人弄脏了土罢了。
中国的电影市场,也不缺乏能欣赏好作的观众。
只是缺乏像海清这般,愿意从作品本身出发去考虑,能够为角色吃苦受罪的好演员。
就从这一点上来说。
海清,真的值得观众的一个点赞,一张电影票!
那个因样貌不算出众被母亲调侃没得混的女孩。
用她最笨最朴实的方法,在演艺圈闯出了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