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恩
《管理视野》编辑
互联网“后来者”们
创造了“流量”的互联网行业本身成为话题度最高的流量密码之一。
从产业、技术到企业,外界密切注视着互联网的一举一动。互联网行业走到下半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to C端的大众消费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热钱冷却后考验的是企业整合资源、提供价值的能力;to B端的产业互联网成为主战场,如何把技术融入千行百业会是下一个主要发力点。
落到个体身上,尽管有关“互联网寒冬”的论调一直存在,仍然有一批创业者迎风进场。他们大多以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经历过互联网上半场的辉煌,成为局中人。当互联网创业环境发生变化,他们试图拨开杂乱纷繁的所谓机会和可能性,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能够抵御行业变革带起的大风。
带着这样的信念,影视飓风的潘天鸿用个人IP撬动年轻的公司,也已经走到管理和战略的转折点; 舒玉龙带领团队建立了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但还没能真正解开商业化难题;旺脉科技的吴超倒是觉得,跟舒玉龙和潘天鸿相比,他已经称不上“后来者”,毕竟他在互联网营销行业已经深耕十余年。尽管所处的赛道和阶段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对互联网的敏感度、探索新领域的勇气、明确的目标,以及走在既定路线上的执着。
随机打开一个APP,你会看到五花八门的广告,它们似乎从不同方向迎着你而来,试图和你的喜好和想法产生碰撞,驱动你的手指去点一点。这背后,一套精准营销的算法把广告人多年来的营销经验提炼成一行行代码;而在这些算法背后,旺脉科技是其中一家资深“承建方”。2024年,旺脉启动AI全链路营销,搭建了自有AI中台,在日均超四百亿的PV请求量(页面浏览量)中加入AI技术,大大提高了营销的效率和精准度。
旺脉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以互联网营销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创始人吴超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16年。在一众“技术驱动” 的互联网创业者中,吴超的背景显得有些不一样。旺脉是35岁的吴超创办的第四家公司。本科就读物理专业的他在大学毕业时机缘巧合进入了互联网行业,负责业务相关工作,先后为传统企业、门户网站、消费品品牌、电商平台提供数字化代理和营销服务,过去丰富的经历给了他保持新鲜感的思维惯性。在AI营销的大趋势下,旺脉也得以取得先机。
营销通常被认为是AI应用于商业的第一步。伴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 走到尽头,通过广告投放获客的成本日益增加,互联网企业流量变现压力也持续增加,AI技术在内容生成、定向投放、流量预判方面表现出了足够大的潜力。对于旺脉这样的第三方服务商来说,变革总是与机会共生。
不过,吴超清楚地知道,AI只是一个提效工具,行业底层逻辑没有变化。机器提高了行业的下限, 但上限仍然由人决定。在行业起伏中,吴超始终走在互联网营销这条主干道上,这种专注与坚守,也是他总结出来的创业法则。
吴超
旺脉集团创始人,复旦大学
EMBA校友,连续创业者
《管理视野》
旺脉处于互联网技术和营销的交叉点上,你怎么定位旺脉?你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还是广告公司?
吴超
从业务逻辑上看,我们肯定是一家广告公司, 但旺脉本质上是由技术驱动的。旺脉最早做SSP(媒体供应方)平台起家,把APP的广告位资源整合起来, 再把资源分门别类卖给不同需求的客户。后来我们也一度把重心转移到海外,为出海企业提供营销服务。
疫情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品牌客户的广告预算大幅减少,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做电商平台的生意,从营销链路最起点的用户增长服务“拉新促活”开始,也带来了业务新的增长点。
这个时期,旺脉还搭建了自己的算法团队,用了大半年时间将算法和全业务线做结合,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真正意义上打造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旺脉是我创办的第四家企业,从0到1的事情我已经做过了,现在更多想做从1到10的事情。说实话如果只为了赚钱,公司只需要现在一半的人力,但我们目前的团队布局都是给未来做投资。
《管理视野》
AI是当下营销领域最主要的趋势,营销也被认为是AI应用于商业的第一步。你们接下来具体有些什么规划,如何把AI技术融入业务当中?
吴超
我们在搭建并在不断完善AI中台,旨在赋能全链路的数字化营销。简单来说,就是用AI去做一些重复劳动,让人做有更高附加值的事情。
广告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我们在同行中走得比较靠前,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也享受到了红利,并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我希望,未来旺脉能把在应用中获得的数据和宝贵经验沉淀下来,训练自己的小模型,给合作伙伴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打造旺脉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底层技术依然来自市面上已有比较成熟的大模型,在这一基础上结合业务搭建自己的生态。我们的算法团队会把3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AI技术研究和探索上,让AI的更新和迭代结合到实际应用中,例如数据预警、流量检测、素材审核等,不断提升业务的自动化、AI化程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AI普适化、全面化。
接下来AI怎么用于广告行业还要取决于客户的需求和技术本身的发展,但行业的底层逻辑是不会变的,比如精准营销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展示给合适的人。大家也不要把AI神化,不管是AI还是互联网,其实都是一个工具,无非就是要在不同的领域用这些工具赋能企业和合作伙伴,提高效率。
《管理视野》
目前,你们有多少业务应用了AI技术?
吴超
在广告投放当中几乎是百分之百了,但只是一个整体的数字,具体到不同部门以及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前面提到的小模型现在主要用来生成广告素材,能够提升效率和转化效果。例如,我们去年(2023 年)用AI工具给伊利集团做了一批素材,这些素材也被用于伊利的淘宝主页面上的投放。从量化的数字看,AI生成的素材投放效果如曝光率、广告点击率(CTR)、停留时长都有明显的提升。
所谓的AI“提效”其实也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提升效率,例如以前一个人一年仅能生产一万张素材, 现在一天就可以;另一个是提升效果,让这一万张素材的良品率越来越高。我们再从这些素材中提炼出规律,用于训练自己的小模型。在使用AI技术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有人去干预的,所以广告素材的创作者我们以前叫UI 设计师,现在叫训模师,就是训练模型的专业人才。我个人的理解是,机器提高了广告行业的下限,但人还是上限。
《管理视野》
旺脉成立的2017年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顶峰时期,过去这七年里你有没有感受到行业的变化?
吴超
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APP们的商业化需求更高了。因为互联网环境的变化,APP的营收压力在变大,广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这对我们第三方公司来说更友好了,因为很多公司没有APP变现的经验,单独组建销售团队成本又很高,所以我在中间有聚合的价值,通过流量精准算法和运营策略去提升匹配的效率,帮助客户找到成本和收入之间的最优解。
《管理视野》
对于公司接下来的发展你有些什么想法?
吴超
年轻化是我们接下来的一个重点策略。我们现在的员工平均年龄在30岁,今年HR首要任务是把平均年龄降到28岁。这其实是整个行业环境要求的,技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年轻人的特点就是有冲劲、不设限,弹性和可塑性更强,这正是互联网行业需要的。我自己都经常被年轻员工“卷”到,他们会督促老板要多出去开拓业务,多关注公司的发展。我们有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团队,有一次我晚上10点多回到公司,那时候正好是双十一前夜,他们全部聚集在公司,放着《好日子》的音乐,加班盯着后台,气氛很嗨。当你试着去理解他们,你会看到他们的可爱之处。
招聘的时候,学习能力是我看重的第一位,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明天会出现什么新概念、新趋势,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跟市场先进工具同频,加上我们在应用上的经验,比别人先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这才将是我们的长期优势。
《管理视野》
团队不断年轻化,你在管理上会不会遇到一些新挑战?
吴超
年轻员工的工作方式的确正在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跟其他年龄层员工之间的矛盾。我举个例子, 还是前面讲到的那帮年轻人,他们日常是每天到下班时间就准时走人,公司里一些老员工很不理解,也跟我吐槽过。年轻人给我的理由是,6点下班那一段时间客户也要吃饭,没什么事情就走了,回到家可能8点他们又开始干活,一直到深夜12点都很常见,也的确能看到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成果。
所以作为管理者,我需要做的是跟不同团队保持紧密的沟通,在这中间起到一个翻译和桥梁的作用。现在的年轻人更自信,也更敢于表达,只要你愿意和他们沟通,试图理解他们,他们一定能给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我提倡员工在公司有什么说什么,不怕话多,就怕话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