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靠“市长”而不是“市场”的力量抢得生存权与话语权;比如,高薪挖角竞争对手,特别是像配料专员、司炉工这样普通又掌握核心Know How的岗位,或者掌握核心客户、核心数据的要害岗位;再比如,以自律之名,排挤中小企业,个别企业投标是一个价格,但私下却搞买十送一;比如,以次充好,降低产品品质,等等。
最近,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写了一篇文章,叫《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字字珠玑,文采飞扬,颇有徐总老东家、晶科德哥的风采。
赶碳号认为,这个市场中的硅片企业们,的确都已经遍体鳞伤了,像这样的企业,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了。但遍体鳞伤的企业中间,并不包括高景。所以,谁都可以抱怨,高景不可以。理由主要有两点:
赶碳号理解,这场行动是全方位的,针对市场参与的各方一起动手:
我们的考核机制已经在变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GDP目标设定更加灵活,相较于过去高速增长的硬指标,当前目标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韧性,为结构性改革留出空间。不再是GDP的硬抓手,是光伏之幸。
现在的光伏,更像是一场武林。至少已经有两大战场,一是专利大战,二是技术路线之战。绝大多数头部企业,已经卷入其中。
专利之战,主要发生在电池片环节。在TOPCon太阳能电池的专利领域,TOP10企业至少有6家企业已经卷入其中:晶科对战隆基,晶澳起诉正泰,天合控告。
未来在BC电池领域,不知TCL中环、、、等企业是否会进一步卷入。过去,Maxeon发起的专利诉讼很多。不过,TCL中环相关负责人向赶碳号表示,如果能够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专利侵权风险问题,他们首先不会选择法律诉讼这种途径。
技术路线之战,同样主要发生在电池片环节。据说,有头部企业建议将组件效率定在24.2%,在集采时为达到这个正面效率的产品先留出30%的市场份额,其余70%留给低于这个指标的产能。这当然遭到另外几家头部企业的坚决反对,因为作为集中式电站,还必须要考虑背面效率。
TOPCon与BC对垒,因为华晟董事长徐晓华的发声、HJT的进场,成为了一场三国杀。徐晓华认为,TOPCON和HJT淘汰PERC,是行业和市场自然竞争规律的结果。技术路线如何分高下,市场上见,交给客户来选择,尽量少用政府政策杠杆,少给政府决策者们带来烦恼和风险。对此,赶碳号完全认同。该归市场的,就不要交给市长。
除了太阳能电池,既涉及到专利与知识产权之战,又涉及到技术路线之争的,同样发生在多晶硅领域。这场大战现在同样一触即发——那就是棒状硅与颗粒硅的最终对决。
在能耗方面,颗粒硅拥有明显优势。最近,朱共山在接受赶碳号采访时表示,工信部不久前要求多晶硅企业,能耗指标要进一步下降到每公斤54度电,但硅料企业们都反对。其实,我上次建议,大家能不能直接降到45度电,这样不仅符合技术发展趋势,还能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助力双碳目标。”
节能降耗,当然是大势所趋。公开资料显示,最新投产的云南二期基地综合电耗已经降至45度,、新特能源两家的综合电耗约为50度左右。如果45度电成为一个硬标准,对于市场中绝大部分参与者,其实也会构成硬性淘汰。
电影《一代宗师》说,“功夫,就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只有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
对于光伏企业们来说,这一场比武中,既分强弱,也决生死。要么站着,要么倒下,已经来不及“讲究”了。
这两大战场,同样也成为两大舆论场。围绕着谁对谁错,谁是正义一方谁是过错一方,每家企业都从各自的角度,一边在采取行动,一边在发声喊话。
比如,未来五年,究竟是TOPCon是主流还是BC是主流;再比如,用买来的专利发起专利诉讼,是否合理合法,等等。
真相,往往只有一个!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两场大战,涉及到专业技术,涉及到法律,作为行业第三方,媒体人的知识可以有盲区,认知可以有偏差,但原则与立场却要鲜明。赶碳号的立场很明确,既不骑墙,也不拉偏架,只帮理,不帮亲。
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光伏企业的专利,用来起诉同行这件事,究竟谁对谁错呢?出发点不同,讨论的框架不一样,结论会完全不同。
3月8号,阿特斯在苏州举行了一场“中国光储原创技术论坛”。除除阿特斯以外,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润阳股份董事长陶龙忠均有出席。他们所在的企业,都是TOPCon电池专利诉讼案中的被告一方。
瞿晓铧博士在演讲中表示,“我挺伤感,中国光伏进入了‘黑暗森林’时代,专利成了内卷的武器。”
他进一步引用权威观点,“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有些企业以要来、买来、淘来的专利来搞内耗,打击千千万万成博大精深者,就一定会妨碍中国原创技术的发展,长此以往,中国光伏危矣!”
瞿晓铧呼吁,“我们反对光伏企业以专利保护之名,行恶意竞争之实。阿特斯在此承诺,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首先使用诉讼手段来解决专利纠纷。”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则表示,“我们要警惕在本轮行业周期中因企业经营困境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
总之一句话,大国光伏会因为专利战而进入黑暗森林时代吗?就此,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知识产权,国家的法律法规是明确保护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侵犯知识产权就应该受到严惩。我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提出书面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天就以盖了章的红头文件予以回复,全力支持。企业在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诉求,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高层是比较清晰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展得非常的快,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理解并不统一,但知识产权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高纪凡举了个例子,“比如说,一家企业买了一栋房子,里面有机器设备。如果有人把你的厂房占了,或者把你的机器设备搬走了,毫无疑问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知识产权也同样,只不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天合光能是受害者,如果我们的知识产权被别人侵犯了,我都不能去维权,你说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何在呢?坚定不移地维护知识产权,是天合光能自身发展的诉求,也是光伏行业破内卷、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也是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当然,我们也愿意与这些侵权企业来沟通谈判、甚至授权,来解决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
赶碳号对于振国总的观点,是部分认同的。如果说,整件事情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是因为各方有没有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展开讨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专利问题究竟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现在已经进入诉讼阶段,至少已经是一个法律问题了,那就应该站在法律框架下展开讨论。
专利法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清晰的保护框架,企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知识产权是合法而且必要的,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我们总不能说,企业维护自身知识产权这件事,竟然是错的,即使是买来的专利,也一样。如果我们否定维权的行为,那其实就是鼓励违法。
另外,专利战也的确涉及到竞争伦理的边界问题,即,是否存在滥用诉讼的情况。这些行为虽然合法,但有没有可能违背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
专利诉讼,在本质上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也不宜搞道德绑架。在此,赶碳号更倾向于TCL中环的观点,先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而不是先“诉诸武力”。行业内其实已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通过专利池、交叉许可等机制,既能保障创新权益,又能促进技术共享。
借用前面的话,市场竞争,当然是以公平为基础,效率优先。以战止战,显然效率更高。专利大战,技术路线之争,究竟会更高效率地推动光伏去产能呢,还是会进一步加剧这个行业内卷呢?这个问题,恐怕要持续相当长时间,才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