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绿流
天朝影视第一君,是咱庆奶。
演员都有自己的人生角色,但总有一些老天爷赏饭吃的演员,部部都是里程碑。就像。
1979出演的《小花》,获百花奖最佳故事片,获最佳女主角;
1983年主演香港导演李翰祥的合拍片《》和《》,和北影厂合作拍摄,是香港导演首次“回归”内地的代表作。加上1989年演《》,是为李翰祥主导的清宫三部曲,里面许多道具出自李翰祥私人珍藏的古董,历史顾问是收藏家朱家溍,音乐谭盾,大场景在故宫实景拍摄;
1987和出演谢晋导演的影史代表作《》,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1989年出演谢铁骊执导的电影版《》;
1995年演电视剧《》,从18岁演到83岁,风靡全国。
不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顶级的作品。
这次重看《武则天》,才发现跨度唐朝四个时代,从二凤到三郎,竟然只有30集,30集中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正史和野史故事都演出来了。也许这些故事能家喻户晓,《武则天》在90年代的热播也起到了大大的推广作用。
古早古装剧如果按现在的标准,剧情上是没怎么抠细节的,不少疏漏,例如太宗明明说的是把宫女杖毙,但下个镜头是宫女奄奄一息回到集体宿舍。正剧和传奇的界限也比较模糊。
细节用在了别的地方,如妆造、仪态,面部特写现在看也是天花板式的妆容,该毛戈平红,背部特写可见发型细节,是杨树云的造型。衣服的设计也能贴合人物在那个时间段的年龄和心态,服装设计是的手笔,她在剧中饰演徐惠。
前五集,是太宗朝。
第一集武媚娘得宠,又因谶纬失宠,在徐惠的帮助下,由后宫才人,降为御前侍女,虽然不能再得到宠幸,却能和太宗朝夕相见,得到被重视的机会。
这之后,武媚意识到男人的无情,不再对太宗寄予希望,只求低调做人,保住小命。这时却和晋王李治一见钟情,李治不同于李世民,李世民雄才大略,在男女情感上只恋念长孙皇后一人,其她都是工具人,而李治性格柔弱却多情。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太两败俱伤之后,李治成为太子,而武媚从中也看到自己的新出路。
这期间,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也邂逅了,又败露了,为了给房家一个交代,太宗杀了辩机,不许高阳入宫。
第五集,太宗去世,李治继位为中宗,而武媚作为没有生育过的前朝嫔妃,必须到感业寺削发为尼。这场戏拍得颇有86版《红楼梦》中宝钗出嫁、黛玉去世那场的影子,一面是李治登基,一面是武媚被迫削发。小时候我看到武媚当尼姑时挨打,都看哭了。
对少女武媚的刻画,不同于后来的清宫剧,总是那么等级森严,女主步步惊心,《武则天》中第一集,女主是笑着出场的,不谙世事地格格娇笑,对未知的宫中生活充满好奇,一派天真。现在的剧为了强调大女主,总是让女主一出场就满腹经纶,仪态端庄、心思沉稳。
武媚的第一个启蒙者是徐惠,她教会武媚“以色侍人,不能长久”,又提点她去听老宦官讲儒学、看长孙皇后留下的《女则》。
徐惠是标准的古代才女,自幼才名远播,若她是个男的,才名远扬一定可以被推举做官,而才女,皇帝对她最大的重视也就是,特意纳入后宫。她爱慕李世民的才学,在李世民驾崩后绝食而亡。才女,也只是才子/君王的附庸。
武媚不是才女,这部剧给她的设定是绝色+聪慧好学,她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倔强,她敢于直视太宗,对皇帝不会逆来顺受,对命运亦不会逆来顺受。
武媚在感业寺苦苦等待一年,满以为李治一定会来接自己,实则李治已经将她忘在脑后。武媚抓住一切机会,先是求王公公带信物给李治,李治竟然没有认出来;再是拦下高阳公主,请她牵线,但高阳在太宗时就被禁止入宫。直到李治出现在面前,也没有认出武媚。
武媚靠自己驯马的技艺,把李治连人带马带到面前,赢得独处机会,李治却并不愿意带她回宫。
也许是从这一刻开始,武媚不再对任何男人心存幻想,但她必须得抓住李治这根救命稻草。她做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救自己。后来李治主动来找她,她假意拒绝,在感业寺怀孕后又求李治赐死,都是拿捏男人的伎俩。
李治多情,却不长情。早年的陈宝国两眼水汪汪,演技精湛,把李治的柔弱犹疑演得真实又不令人讨厌。这时的李治要说有多爱武媚呢,也未必,他只是喜欢刺激而已。
《武则天》是正剧,但并非全是正史,有不少民间传奇的桥段,更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