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来源:2024年4月20日,万物有灵时代的新物种2024全国大师课苏州站。本次活动由浙江橙语文化体育有限公司主办。分享嘉宾:梁宁。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第 8903 篇深度好文:9755 字 | 25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给温度以技术,给商业以文明》。
过去几年,大家普遍感受到了惶恐与焦虑。我们为什么普遍感到痛苦?
因为曾经习以为常的高速增长忽然结束了。
要知道过去二十年,我们经历的一切成长性,源头来自两个创世纪级别的工程:
第一,城镇化。
自1978年起,中国开始了城镇化进程,这实际上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尤其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工厂开始大面积建设,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
我们小时候经常说,10亿人口中有8亿人在农村。
2022年统计报告显示,已有9.14亿人口在城镇长期居住,这标志着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成功实现了7亿人的城市化进程。
7亿人是整个欧洲的人口数,或者两个美国。所以过去20年,中国完成了几乎是整个欧洲或者两个美国的城镇建设量,所有的住所,所有的道路,所有的城市配套,一切都从无到有。
第二,互联网化。
1994 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世界互联网,开启互联网化历程,将10亿人迁移到互联网上实现互联互通。过去20年一切互联网的创业奇迹,都来自10亿新增网民的增量市场。
一、中国互联网30年的三大改变
1.中国人的生存模式发生结构性改变
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都是农耕文明,我们的长期的生存模式塑造了我们观念和一些民族特性。
① 依赖自然资源生存:自然规律与劳动力
当农民就是依赖自然资源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然后有劳动力。所以24节气很重要,男人是劳动力、牛是劳动力,这些都很重要。
富字就是有家有一口田,有劳动力,遵循自然规律,变现自然资源,便可以生存。
这是一种守着有限资源,长期生存下去的模式,因此“知足”、“节俭”、“ 节用”、“惜物”等都是这样的生存模式下发展出来的文化观念。
② 依赖系统生存:系统知识与服从性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词汇叫做“吃皇粮”,即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享受朝廷的俸禄。古代学习是为了吃皇粮,今天学习是为了 “考公考编进大厂”。
这是我们千载以降的观念中的最优生存模式:就是我只要成为系统的人,学习系统内的知识,保持高度的服从性,不被系统抛弃,就可以获得系统的供养,在系统内生存下去。
依赖系统为生,无需理解市场规律和真实客观的现实。
③ 依赖市场生存:商业规律与创新力
1949年刚建国的时候,中国89%是农民,那时第一类和第二类模式生存的人占了中国总人口的九十大几。
然而,今天的局面是,中国已经有9亿人口居住在城镇中,他们无法再依赖自然资源为生。
这九亿人中,又有多少人能够依赖系统生存?
因此,曾经是少数人的生存模式,未来会成为大多数人的生存模式:即依赖市场生存,依赖商业规律和创新能力生存。
今天大面积的惶恐、不安和焦虑,其实都是不知道未来该怎么生活下去。其实无非是这三种,就是依赖自然规律,还是依赖系统知识,还是依赖商业规律,至少掌握一项,就能活下去。
2.用户诉求、市场需求的基本面发生结构性改变
① 用户诉求变了
在过去20年里,约7亿人的生活状态可以概括为“闯”。从乡村闯进城、从象牙塔闯进市场,人人都是初来乍到,都是从零开始适应环境,没有行业知识、没有城市生活经验,一切都不熟,一切都先应付再说。
如今,已有9亿人在城镇中生活,住的好住的不好,住下来了。之后,绝大部分人会终老于城市,进入一种生活的稳定态。
你会发现整体的中国人,不是那种仓皇应付的状态了,而是有了自己的熟悉感,有了对更多滋味的分辨,开始进入新一个阶段的诉求——自我安顿,活出生活的美感,活出自己生命的姿态。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自然山川里,读那些古诗,你会觉得我们的祖先与自然草木完全是相知相通的,那是一种天长地久的相处中的熟稔。
未来,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我们会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网络虚拟的世界,活出另一种地久天长,我们应该会创建属于我们的美。
② 市场阶段变了
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看,上一个时代可以被视为刚需时代。刚需的特征就是一个字“缺”——因为没有,所以需要。家里没有电视,所以需要买电视,家里没有沙发,所以需要买沙发。
刚需的反面是弹性需求。
弹性需求不是因为缺。比如,买第一件羽绒服,是功能需求。有一件冬天保暖的衣服之后,还要再买呢子外套、羊绒外套、滑雪服,是情绪价值。
而另一面,刚需时代,别人家有沙发我家也要有。今天,我家没有沙发,就是不打算要了。
你不能再通过对方“没有”,就认为对方需要,从而判断市场存在。
3.产品和服务的范式及企业观念能力模型发生改变
人变了,市场变了,用户的需求也随之转变。这不仅仅是因为生命的阶段和时代的更替,更是因为大家的知识结构和消费观念都在不断地演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的对手盘已经完全改变,你的生存环境和用户的生命阶段都变了。因此,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范式、企业的观念和能力模型也要随之改变。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三个话题:
第一,未来解决问题,是使用商业框架还是情感框架?
第二,未来的竞争力,效率为本还是体验为本?
第三,未来是做产品还是品牌?
二、商业框架还是情感框架?
这三十年的变化之一,以前我们会腹诽一个人太商业,现在我们会嘲笑一个人恋爱脑。
1.爱是不公平
当你追求一切公平对等的时候,那其实是交易。
我认真研究过为什么霸总傻白甜的恋爱剧这么好使,因为女性对“被霸总爱”的想象和男性想中六合彩差不多。
就是当一个女孩被一个霸总爱上,意味着她只需要付出非常普通的东西,善良、单纯,普普通通的关怀,一般的厨艺,就可以获得这个霸总所有的社会优势。这是杠杆率多么高的收益啊。
所以,爱是不公平的。这是它的迷人之处。
其实也意味着,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不能向ta要公平。如果你一条条列出来,你付出什么,对方应该回报什么,那是交易。
2.商业的本质是一种关系,达成人和人、人和物的高效协同
长期以来,中国是人情社会。人们曾经崇尚重情义、讲感情的品质,而鄙视过于商业化和功利化的行为。
但如今的城镇化社会,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支撑来自于商业系统。
我们和公司打交道,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它的功能和责任都是有清晰边界的。
而如果你与人结婚,成立一个家庭,家庭是无限责任的,家庭是共产主义的。一个家庭的成员,不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嘛。
曾有一位女性朋友告诉我,她喜欢工作,却害怕回家。因为在工作中,她清楚自己的职责,知道如何获得认可,也知道该如何对同事提要求、而同事必须照做,知道每一步自己做的是正确的,是被公司认可的,是可以拿到钱的。
然而,在家中,这些明确的界限和规则消失了。她发现,她认为自己做的正确的事,伴侣并不认可。她要求伴侣做的事,伴侣不愿意配合,而她不能像对工作伙伴那样通过批评或者发奖金来让伴侣服从。
她是处理商业交易的一把好手,反而不适应生活的模糊性。
是啊,商业交易是基于公平和对等原则,一切都量化、精准化、交易公平,且必须履约。在这种清晰确定感面前,人情、感情,确实太麻烦了。
3.商业和情感的价值
在一所美国大学里,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电脑任务:参与者需要将屏幕上的图标拖动至指定方框内。这一操作在体力和脑力上的要求极低,无需专业知识。
实验分为三组,每组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第一组参与者在完成15分钟的任务后获得5美金;第二组在完成任务后,获得1美金;第三组在完成同样时长的任务后,实验者并不给予金钱,而是表达感谢,说一声谢谢。
实验结果颇为引人深思。在获得1美金的组中,参与者只做了2~3分钟,之后一直在摸鱼,并且心情很糟,怎么会为了1美金而接受这样枯燥的工作,这是对自己的羞辱。
在获得5美金的组中,参与者也是只保持了几分钟的积极性,但随后便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态度,似乎觉得任务过于枯燥,报酬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
而在没有金钱报酬、仅表示感谢的组中,参与者在整个任务过程中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积极态度,似乎他们更看重帮助他人的行为本身,而非物质回报。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实验者改变了实验设置。他们将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奖励改为标注了5美金巧克力和1美金的糖果,而第三组依然不给予任何物质回报,仅表示感谢。
实验结果表明,在标明金额的物质回报比,参与者对于情感价值的重视依然超过了物质价值。
这一实验揭示了某种人类内在的真实。
比起明确地为了5美金还是1美金工作,一声真诚的“谢谢”可能比给5块钱更能带给人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就是为什么德鲁克说最好的管理就是激发他人的善念。
商业系统让我们可以摆脱很多麻烦,心安理得地得到服务。
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情感,一切生活的支撑都来自公平对等的商业交易,那是机器人的世界,不是人类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