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道术之间:人文社科教师为什么要学习AI?
2024-12-06 06:32
道术之间:人文社科教师为什么要学习AI? 为什么

  我们的读者,应该对在人文社科领域中的AI技术并不陌生。

道术之间:人文社科教师为什么要学习AI?

  几年来,我们报道过AI应用于古文字识别、考古遗址分析、古琴谱分析、唐诗文本分析等大量案例。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AI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但这些个案研究,未免还有管中窥豹之嫌。至少我们很难系统性、结构化地审视人文社科领域落地AI究竟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真正身在一线岗位的人文社科教师,对于AI又有怎样的认知、感受。

  最近我们了解到一个饶有意味的活动。众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人文社科教师,居然聚在一起学习决策树、知识图谱、python语言。这个画面光是想想就充满了张力。

  7月26日-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百度联合主办了“社会科学家的第一节人工智能课”—— 2021计算社会科学师资班活动。在这场活动中,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到人文社科教育需要AI的原因,以及接受AI的情况。同时,也能身临其境,去了解人文社科高校教师如何认识、了解、掌握AI技术。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采访到了主办以及参与这次活动的多位老师。他们来自社会学、法学、会计学等诸多专业。基于这些采访和沟通,我想现在是时候来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文科教师究竟为什么要学习AI?

  钱钟书先生说:“东学西学,道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当AI遇到人文社科,或许就是在这个智能时代,又一次阐明了道术之间殊途同归的真谛。

  道与术的统一:人文社科拥抱AI的必然性

  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同学其实都知道,人文社科领域终归要容纳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比如上学时一位老师就跟我说,做宋以后的学问其实更难。因为宋代文献穷其一生还有读完的可能,明代文献汗牛充栋,皓首百年也读不尽。而人读不完的,AI可以读完。文献的数据化、格式化和智能化是人文学科的基础发展方向。

  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中,AI的价值更加突显。比如我们想做某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的舆情研究,让研究人员去翻遍各个社交平台、网络讨论资料都是无法完成的事。而依靠AI去图谱化、网格化相关信息就成了最佳选择。

  这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人文社科拥抱AI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来推动。而让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师、研究员来了解AI,认识AI,必然是双方结合的基础。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系主任唐远雄副教授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认为这项活动的初衷是主动适应新时代全球范围内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贯彻落实兰州大学积极推进新文科发展的精神,助力“双一流”建设,顺应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的飞速发展对我国“计算社会科学”学科现有科研队伍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升级的要求。

  在对参与这次活动的教师进行采访时,我们会首先聊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人文社科教师有学习AI的必要性?想必很多朋友也有这样的好奇。而老师们也给了我非常充分的答案。其中关键的几点可以总结为:

  1、学科之间的殊途同归。

  确实,AI、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名词,听上去与中文、历史、社会学、法学这些概念相去甚远。但无论是智能技术还是人文社科研究,本质都是为人服务,贡献于社会。这就让学术体系的差异化重新统一于“人本”这个共识。我们在讨论AI时,会着重强调伦理、个人隐私、就业风险等“人本意识”;同样社科研究也必须“因人而用”,AI作为可以加速、实现研究的工具,理应被学界广泛吸收。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范晓光就认为,数字社会的时代,背后很重要的是算法,算法的背后是什么?是人!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什么?是人。而社会科学是关心人的,未来数字社会必须要回归到“人”。

  在我们强调学科差异、文理有别之前,或许可以先回到“以人为本”的学科共识与现实关怀中。那么众多AI与社科间的差异化就迎刃而解。

  2、问题意识的互补性。

  进一步探索我们会发现,文理之间学科方法、学科工具与技术训练的不同,确实会产生两边比较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说是隔阂,更确切来说是可以构成问题意识的互补性。我们在进行一项人文社科研究时,很可能会陷入复杂的理论框架与话语疑云。但这些障碍在AI、大数据来看却不是问题。反过来,人文社科研究也为AI提供了问题意识,比如基于文献进行搜索、学习和训练的最终目的和评判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人文社科领域的人才来回答。所以AI与人文社科必须求同存异,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完成互补。

  3、具体研究需要道与术的耦合。

  再来到具体的人文深刻研究工作中,AI往往可以构成加速器甚至启动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AI的帮助下迎刃而解。比如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手写古文书识别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人员了解AI的工作原理、工作能力与所需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具体问题。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王阳阳认为,AI与社会学可以理解为术与道的关系。如果仅仅是对AI进行大概了解,掌握一门工具,那么学习起来并不特别难,至少初步入门是可以的。对于社科研究来说,只要掌握一小部分AI知识,就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更复杂更深奥的问题。

  所以说,人文社科与AI并不是偶遇,而是一场有理论基础、有方法论指挥的“道与术”的统一,一场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注定的“邂逅”。

  那么下一步我们可能会想知道:人文社科教师究竟是怎样度过这第一节AI课的?

  学与试的统一:社科教师怎样完成“第一节AI课”

  不久前在兰州大学举办的这场人文社科师资AI培训活动,并不是时间维度上的“第一节AI课”。去年这一活动已经举办过一次。

  之所以称为“第一节“,是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文社科教师来说,这是第一次详细了解AI技术,填补这一领域从0到1的空白。此外,主办方希望这一活动具有普惠性、科普性价值,而不是专业型学习。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培训课程的设置确实对“技术小白”比较友好。尤其在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编程基础的情况下,设置了理论、方法、案例、实践统一的课程设置。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在其中获取相应价值。

  今年的计算社会科学师资培训在学与试两个方向都有着更强的针对性。面向文科教师的理论背景与学习习惯,今年的课程更多关注具体案例。详细解释案例背后的问题意识与解决路径。在案例引导下,很多教师都可以将AI联系到自身的研究领域与学科背景中,更有针对性完成学的部分。

  另一方面,今年的课程强调了“上手实操”的价值。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谷羽副教授连续两年参加了这一学习,她认为今年最大的区别在于有很多可以实际操作的内容。参加教师可以针对决策树、回归等具体的AI算法来完成操作实验,避免了本就相对陌生的AI变成“纸上谈兵”。

  可以发现,案例与实操依旧是老师们最关心的内容,这一点无论是人文还是理工学科都是一样。而想让宏观、抽象的AI技术变成一个个案例、一项项操作,就需要技术、实践资源、开发平台等支持。

  在这宝贵的第一节AI课中,百度扮演了这个角色。

  工具与探索的统一:百度AI人才培养提供的价值土壤

  各个文明族群中,都有类似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让大众能够应用技术,是文明前进永恒不变的方向。而AI也是如此,只有各行业、各学科,甚至全民提升AI的掌握程度,这门通用技术才有存续的价值。

  而想要让AI具有普惠价值,就需要将产业界尖端的平台工具、技术体验释放到产、学、研各界。计算社会科学师资培训的特殊之处在于,参与授课与学习的教师们都应用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来完成学习、实操。百度的工程师也来到课堂,向老师们讲解了产业界前沿的AI技术与AI应用。

  由术缘道,如果说AI与人文社科相遇是因为学科发展的殊途同归,那么百度与AI教育的相遇就是社会发展下的产学同途。活动的发起者之一,范晓光博士认为,百度的定位是AI公司,它面向未来、思考提高全民的AI素养。在这种背景下,学界组织者与百度一拍即合,很快把这个跨越产学、跨越文理的活动组织了起来。

  具体到学习过程中,很多参与教师也强调了百度带来的价值。有老师提到目前大部分数据库都来自国外的开源平台,高校能拿到的资源其实很少。而百度作为AI开发平台的产业建设方,愿意把这些能力分享出来、推动学科建设的进步。

  在教学实践中,常年服务于AI开发者和企业的百度飞桨充分发挥了操作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作用,整体体验对教研工作来说比较友好。飞桨的AI操作、展示、教学基础,恰好可以成为教学中所需的基础平台。王阳阳博士就认为,飞桨安装简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非常方便,且功能强大。很多老师都提出一定要注册一下,回去给学生们上课时就可以使用起来。

  将学界探索AI的热情,与产业界提供的高质量平台、资源、经验统一在一起,是百度为这节AI课带来的核心价值。在AI人才教育与师资培养领域,百度其实广泛担任着产学研桥梁与价值底座的角色。

  百度已经形成了“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生态,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开源开放、功能丰富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飞桨为核心,围绕学习、就业、认证、实践、比赛等环节,将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应用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创立AI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产教融合的AI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百度已经培养AI人才超过100万,未来5年百度还将培养500万AI产业和技术人才。

  高校师资培训,是百度“500万AI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关键一环。整体项目从2018年开始,到今天已经举办了十余期高校师资培训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源。面向高校师资了解AI、实践AI的需求,百度提供了全套教学资源包、亿元算力支持,并与高校共建课程体系,在高校AI实践课开展中新增开放多个包含AI全技术和产业应用方向的实战案例。

  如今,百度已经让近600所高校的2000多名教师更加了解AI,具有AI教学教研能力,并支持200所高校开设AI学分课,为智能时代打造持续性的教育土壤。

  道在AI万径中

  必须承认的是,人文社科研究、教学领域应用AI,在今天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就像所有行业一样,人文社科教师也会感觉AI复杂、难懂、不理解。但任何一门有探索价值与研究必要性的学科都是如此,只有不断破障而出,才能拥抱变化,得窥大道。

  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师、科研、教学,今天正在经历了解AI,容纳AI的一场由术向道的变化。这个过程中,每个角色需要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同时形成协同方案,一道推动AI成为人文社科的底层工具,构筑“新文科”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堂课”的三方参与者:教师、主办平台与赋能企业,各自肩负着哪些责任,如何推动AI与人文社科融合发展。既然谈AI的术与人文的道,那么我们就将其总结为三个关于“道”的关键词:

  1、求道。

  任何一个工具想要获得价值,最终决定权都在操作工具的人手中。对于人文社科教师来说,今天AI确实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甚至超越了以往知识背景的工具。但数字社会轰然而至,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间。所谓一代有一代之学问,某种程度上来说,AI是这个时代给人文社科教师的礼物之一。

  所以教师、研究者们,应该有借由AI以求道的勇气,不要先天设置畏难情绪。AI虽然具有门槛,但其实只要投入一定时间,找到合理的学习渠道与学习平台,就可以达成行之有效的掌握。人文社科教师,更要在这个时代拥抱变化,勇于创新。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2、同道。

  “社会科学家的第一节人工智能课”这个说法让我们感觉新鲜,或许正说明AI融入人文社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阶段,学校、学术组织、有志向能力的老师,应该努力搭建平台,聚合同道,尽快形成学术共识与跨学科合作环境、知识学习平台,搭建学术共同体。有同道者则行路长,AI与人文社科的融合也如此。

  3、大道。

  在今天的AI产学研合作环境中,企业显然是更具优势的一方。企业掌握着先进的算法、算力、数据与平台工具。这种情况下,有情怀与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尽可能开放这些能力,将AI技术释放到产学研一体化环境中,帮助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环境。如果像百度一样,勇于承担AI社会责任与人才培养责任的企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应该很快可以看到学界、教育界,乃至千行百业的智能奔涌。

  屈原早在《天问》里就说,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道术之间:人文社科教师为什么要学习AI?】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keair.bhha.com.cn/quote/4007.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康宝晨移动站 http://keair.bhha.com.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