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时隔30年,洪金宝重访濠江拍摄地!一起跟着电影镜头,感受濠江古村侨韵
2025-08-26 11:58

近日,香港著名影星洪金宝来到濠江,重游电影《八两金》葛洲拍摄地,在古村的街巷间探寻当年的电影印记。

《八两金》是一部摄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香港电影,由张婉婷执导,罗启锐及张婉婷编剧,洪金宝和张艾嘉担纲主演,描写了一名纽约华人回到家乡的故事,讲述了亲切风趣的乡土情怀、细腻内敛的亲情和爱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4392.gif" />

下面跟随洪金宝的脚步一起寻找30年前的回忆

“祠堂的样子还和记忆里一样,瓷砖画的油彩还是这么亮,这里的父老乡亲们把这些建筑都保护得很好。”

当洪金宝看到“当年的一间小房子”现在变成了“博物馆”

他不由发出感慨——

“如今的光景比当年镜头里的潮汕更有精气神!”

▌蝶变:从海员俱乐部到侨文化馆

葛洲创建于南宋年间,古称“清江乡",依山傍海,历史遗迹丰富,旅外侨胞众多。2011年被国务院侨办授予“侨爱新村”称号,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葛洲的侨乡特色与汕头开埠史息息相关。早在汕头开埠前,外国船只在汕头港频繁进出,需要招聘大量熟悉本土情况的海员。作为毗邻汕头港的渔村,熟悉水性和海域情况的葛洲渔民,正好符合外国船只的招聘要求,很多村民成为外国船只的船员。改革开放之后,葛洲与香港每天有直达巴士。1979年,为联系乡谊,方便回乡的海员休息、住宿,村委会筹资几十万元建成海员俱乐部,成为葛洲籍海员一个新家。如今,这个海员俱乐部已被改造为洪金宝口中“更有精气神”的葛洲侨文化馆,陈列着侨批书信、侨汇供应证等珍贵文物,多角度展示着葛洲的人文底蕴和华侨文化。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5492.jpg" />

▲葛洲侨文化馆

近年来,葛洲社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整合侨务优势,将侨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把无形的文化变成有形的载体,大力推进葛洲侨乡建设,把“侨村”建设与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发展紧密结合,全力打造成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生态宜居”的“侨村”和引侨、聚侨、汇侨的“侨胞之家”。从《八两金》镜头里的儿时记忆,到如今洪金宝重访时的崭新图景,濠江古村落的变迁,是濠江发展的生动缩影。下来,濠江将继续将坚持把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保护和利用好古村落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培育发展具有浓烈乡愁的古村落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发展环境。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5722.jpg" />

▲ 彩霞映古村

▌链接:浪花携乡思,海员报桑梓!濠江有个“侨爱新村”

“在我们葛洲村,最不缺的就是国际船员。我父亲就有着40多年的航行生涯,全世界几乎所有港口都去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家有船员,意味着全家都不用饿肚子了。”春日午后,七旬侨眷陈辅汉老先生聊起自己的父亲,仍然十分激动。自他幼年记事起,父亲就远航于世界各大港口之间,每次行船最少半年,不仅为家里寄回各种食物和生活用品,也给他带来时尚的“洋货”。

事实上,像陈辅汉父亲这样的国际船员,在葛洲村很常见。这个“广东省古村落”坐落在汕头濠江区的达濠街道,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船员亲属,侨眷及港澳同胞家属占总人口88%,曾获评全国侨爱新村称号。

葛洲村依海而生,渔民外出打拼,多应聘海员,故乡的潮水伴着他们一路前行。多少年来,他们星夜起航、踏浪而归,谱写葛洲村一段又一段特别的海上侨事。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5732.jpg" />

▲ 葛洲村村口牌坊

破浪踏沧海 共建海员俱乐部

穿梭于灰墙屋瓦间,一种独属于古村落的闲情逸致扑面而来。日前,记者探访葛洲村看到,宽大的柏油路两边耸立着百年古树,放学的学生在侨爱新村的牌匾旁嬉闹,游客围着葛洲先民“过番”情景的雕塑合影留念……无不展示这座古村落的浓浓侨味。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5142.jpg" />

▲ “过番”情景雕塑

“葛洲的侨乡特色别有来历,与汕头开埠史息息相关。”据葛洲社区副书记张惠君介绍,早在汕头开埠前,半岛东方轮船公司的小轮船曾在香港、汕头、厦门和福州之间试航。汕头开埠后,频繁进出汕头港的外国船只,需要招聘大量熟悉本土情况的海员。葛洲村地处东南沿海,与汕头港隔海相望,当地不少渔民就是附近海域的“浪里白条”,正好符合外国船只的招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村民离开渔船,登上船只成为海员,翻开了葛洲海员的历史篇章。

其中,奔赴香港的人数是最多的,很多船务公司都有葛洲口音海员。他们当中有船长、轮机长、驾驶员(大副、二副、三副)、轮机员(大管、二管、三管)、电机员、水手、机工、厨师、服务生等。“香港西营盘就有葛洲同乡会,在街上也很容易听到葛洲乡音。”张惠君说道。

正是有乡亲当海员、打前阵,带动了更多葛洲村民当海员或“过番”。葛洲村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全村户籍人口8300多人,海外和港澳台乡亲多达上万人。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6462.jpg" />

▲ “过番”情景雕塑

20世纪70年代末期,思乡心切的葛洲籍香港船员出入频繁,每当航程结束便会归乡探望亲友。这些船员回家逗留的时间往往较短,有的家中只有老屋,家里也只有老人,不宜住宿,因此,建造一座供这些海员回乡歇息的住所,便成为迫切需求。“筹建葛洲海员俱乐部的计划,得到了香港同乡会和葛洲籍海员们的热烈响应,捐款达几十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张惠君说道。

1979年,一座南洋风格设计、明黄色的建筑落成,成为国内乡村罕见的海员俱乐部。由此,大部分葛洲籍海员假期回乡探亲,都在这里生活、休息,如同倦鸟归林,歇一歇脚再开启新的征程。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6772.jpg" />

▲ 海员俱乐部

物资寄亲情 侨乡文化得传承

据葛洲村考究的材料显示,当年该村从事国际航行的船员就有两三百人,涉及的航线分布世界各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身处他乡的他们除了会给家里寄书信、金钱和生活用品外,还会带回一些新潮的“洋货”。

“在60年代,我家里就用上加拿大的高压锅和意大利的铁锅;在校学生普遍背着藤织书包的时候,我已经背上了新款的布书包……”回忆起父亲寄回的那些潮物,陈辅汉表示,当时半数小学同班同学的父亲都在香港务工,大多数都是船员,所以在葛洲村,进口商品着实不是稀奇玩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6152.jpg" />

▲ 葛洲侨文化馆展品

“1963年,葛洲村有17个中学生升上初一,全都来自于船员家庭,我就是其中一员。父亲当船员的收入,足以养活我们家里十几口人。”谈及过往,陈辅汉深感自豪。

不过,船员并不是一份容易胜任的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陈辅汉表示,首先是晕船,与渔船相比,远洋货船经受的风浪更大,对船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其次是船上的饮食条件,船上长期储存以备食用的食物,对于习惯新鲜海货的葛洲渔民来说,又是一大难关。

最难克服的,还是船员们的思乡之愁。一轮明月圆又缺,漫漫长夜倍思亲。“我父亲告诉我们,只要有船员收到亲人来信,他们便兴奋地围在一起看,从不考虑隐私,因为这是故乡的来信,他们会共享字里行间的故乡消息,以解乡愁。”陈辅汉回忆道。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7412.jpg" />

▲ 葛洲侨文化馆

后来,随着资深海员的退休、离世,年轻人又不太愿意选择海员这个职业,葛洲村的海员逐渐少了,海员俱乐部一度成为村里老人的活动场地。2013年,海员俱乐部开始原址修缮、修旧如旧。2021年,当地又启动了葛洲侨文化馆的改造项目,展出侨批书信、侨汇供应证、竹编市篮、老式电器等,吸引了许多返乡华侨、来汕游客前来参观。

赤诚报桑梓 侨胞不忘故土情

“可能是深受父辈不怕艰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影响,我们村的后辈外出打拼的不在少数,而且在外不忘本,依旧心系家乡。”陈辅汉表示,父亲跟随海浪环游世界,他则用脚步丈量土地。年轻时,他对父亲描述的世界非常好奇,几乎走遍神州大地,50岁时开始学习电脑打字,70岁时使用微信支付和阅读电子报,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不怕困难的劲头。他的儿女,现在也回到村里办企业,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

与陈辅汉一家类似,“过番”创业的葛洲先民逐梦逐浪,也依旧情系桑梓,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为葛洲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7642.jpg" />

▲ 祠堂元宵夜

以葛洲侨胞张氏兄弟张恭良、张恭荣为例,他们对葛洲村的建设发展贡献了很多力量。据葛洲侨文化馆讲解员介绍,张恭良当年回到葛洲村,看到700多名学生分散在6处祠堂上课,且只能读半日制,便倡议并带头捐资兴办葛洲学校,这是改革开放后濠江区首宗上规模的捐资兴学事例。后来,他们还为葛洲村建起幼儿园、敬老院、康复中心、便民诊所、潮光广场等。同时,张恭良、张恭荣兄弟设立葛洲福利基金会,成为葛洲村慈善救济的中坚力量。如今,张家后代接过接力棒,继续资助葛洲村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生活和学习。

在海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教育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慈善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这个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古村落,既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又承载着海外华侨绵长的情思乡愁。

据悉,2011年,葛洲社区被国务院侨办评为首批全国5个“侨爱新村”之一。当年,国务院侨办共授予广东两个“侨爱新村”牌匾,葛洲社区就是其中之一,至今仍是粤东地区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乡村。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7202.jpg" />

▲ 侨爱新村

“今年春节,回葛洲寻根探访的侨胞络绎不绝,来打卡古村落和侨文化馆的游客更是数不胜数。”正如陈辅汉感慨的那样,葛洲村是潮汕历史文化、汕头侨文化的典型缩影。华侨华人“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历久弥新、百载往复,侨乡文化和特色侨村成为触发乡愁、联结乡亲的符号,跨越国界承载着海外赤子对家人、故乡和祖国的深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keair.bhha.com.cn/file/upload/202508/26/115857282.jpg" />

▲ 葛洲村牌坊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时隔30年,洪金宝重访濠江拍摄地!一起跟着电影镜头,感受濠江古村侨韵】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keair.bhha.com.cn/quote/11581.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康宝晨移动站 http://keair.bhha.com.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