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广东省档案馆开放一批全运会档案 展现全运会里的广东创新精神
2025-08-06 21:29

8月1日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7月31日,广东省档案馆对在广东举办的六运会、九运会11000多件馆藏档案进行了梳理筛选,精选出两届全运会中体现广东创新精神的档案史料,正式向社会开放。

此次开放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创新·融合”主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文化符号塑造、粤港澳交流合作、群众参与、科技赋能等六个方面,对两届全运会档案中的创新举措和特色亮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示,以馆藏档案见证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的精彩风貌。此次共开放档案 218件,包括文书、照片和实物档案,是广东省档案馆全运会档案首次成规模、成体系向社会开放利用。

基础设施的跨越:“以赛促城”“以会拓城”

两届全运会对广州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场馆的建设,有效拓展改善了城市布局,开创了“以赛促城”“以会拓城”的成功范例。

作为六运会场地的天河体育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广东乃至全国首个大型体育综合体。中心开创了同时建成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三大场馆的先河,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际建协体育和旅游建筑IAKS奖,被列为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中心的建成使广州跳出老城区局限,带动天河区从荒芜之地发展为城市金融商业枢纽。天河体育中心是广州新中轴线的核心节点,以体育中心为原点,催生了天河路商圈等周边商业集群,成为国际品牌进驻、市民休闲与消费的核心区,强化了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六运会后,天河体育中心进行了5次大型改造,被打造为“全民无界体育公园”,将赛事场馆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市民“无感参与、步行即达”。这次开放的档案记录了这一地标建筑项目从征地到审批立项、从建设到落成的过程。

九运会时,广东全省上下,特别是十五个赛区城市,同心同德,一致营造“绿色九运”“科技九运”“文明九运”,更加注重环保、科技、服务。档案记录了九运会21个场馆建设、维修、改建项目的概况,展现了存放21世纪我国首个综合性运动会圣火的“九运圣火坛”的设计方案。

九运会主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总占地面积14.56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8万人。该体育场从1998年12月31日动工到2001年9月30日竣工,创造了国内体育场馆六个“最”:

速度——在国内同类场馆中建设速度最快;

规模——当时国内最大、最好;

设计——最早采用分开的“缎带”式屋顶;

技术含量——电子田径记分系统最先进;

技术水平——电子显示屏效果全国最佳;

舞台——规模最大。

体育产业化的探索——市场化运作开先河 

前五届全运会筹办资金全部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由政府拨款举办,而第六届全运会则拉开了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序幕。随着六运会赛事项目增多、参赛阵容越来越庞大,办赛成本也大幅上涨,这对赛事承办地广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广东发挥了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首次进行市场开发,催生了奥运经济。广东六运会筹备团队从中获得了新启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场开发来筹办全运会。1984年10月26日,省政府批准成立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这在中国体育史上是第一次。六运会服务总公司最终共筹得资金6000万元,超额完成原定的3000万元集资任务。六运会是广东第一次尝试把商业机制引进体育竞赛,为以后全运会的举办开创了新的市场开发运营模式,迈出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第一步。

通过创新性地发行“中国第六届全运会体育基金奖券”,六运会服务总公司共筹集到3000万元资金,还另拨给省内各地体委600万元作为发展当地体育事业基金。六运会体育基金奖券共发行22期、7000万张,是广东体彩的前身。

六运会还首次以出售相关专用权、承接商业广告等为集资渠道。当时我国体育事业历史上对会徽、吉祥物的专用权尚未纳入工商法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委大力支持,破例批准了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六运会会徽、吉祥物使用专利转让办法试行草案》的请示,对宣传六运会及开展集资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百家中外企业踊跃争购六运会会徽、吉祥物的专用权,富士、柯达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香港无线、亚洲两个电视台都想方设法争取专用权。六运会服务总公司与国内外92个单位签订了关于使用会徽、吉祥物专用权和认刊广告的合同,六运会会徽、吉祥物的图案第一次通过专利授权的方式用于商品经营,出现在一些产品公司的包装上,集资1200万元及实物一批。制作、出售金质纪念品、首饰17款共12万件,组织生产带会徽、吉祥物的旅游鞋10万双、运动服装3.6万套(件)等和销售其他商品,共创利1800万元。另外还开展全运会旅游业务,获取商业赞助。

九运会在资金筹集方面,除政府确保场馆建设和承办工作预算外,突破历届全运会靠政府行为、计划经济手段为主的筹资模式,改为面向市场,用市场机制筹资的方式。1987年,广东省政府成立广东省全运会服务总公司(1988年转制为广东省体育发展总公司),负责全运会市场开发工作。1999年11月23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粤兴有限公司,作为九运会集资委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九运会的资金筹集及广告等相关业务。筹办九运会期间,广州粤兴有限公司共发动265家单位,收到集资2330多万元(未包括闭幕式预演等各类门票收益共约290万元),收到赞助、捐赠实物总值人民币503万元,扣除各项成本、中介等后,预计上交赛区1800多万元,超额完成了原定的1500万元集资任务。

九运会还首次有偿转让电视转播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九运会通过一系列公司化运作,继承并深化了六运会“社会集资”的探索精神,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为后续全运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直接、宝贵的模板和经验,体现了中国在加入WTO前夕和北京申奥成功后,积极学习和运用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来举办大型赛事的努力。

文化符号的塑造——推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吉祥物

两届全运会在文化符号打造方面开创了多项先例,诞生了第一首全运会会歌和第一个全运会吉祥物。在吉祥物、会徽、火炬等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巧妙融入岭南文化元素,有效展示了岭南文化软实力。这部分馆藏档案保存了两届全运会的会歌、吉祥物、会徽、火炬等标志的创作公告、原作图稿、设计图纸、纪念封、邮票等原始资料,以及印有全运会吉祥物等标志的时钟、花瓶、陶瓷杯等周边纪念品,展现了全运会文化符号的创新价值。

六运会首次为全运会创作会歌。1984年6月开始,先后两次发出征集会歌,向北京、广州等地的著名音乐家、词曲作家约稿。经过一年多的征集与遴选,翟琮作词、郑秋枫作曲的《中华之光》从300多首征稿中脱颖而出,成为六运会会歌。6件馆藏档案记录了首次全运会会歌的征集、遴选过程以及歌曲的五线谱、歌词等;展示了九运会会歌征集、作者签约的情况以及邀请知名歌星录音制作的过程。

图片

六运会会歌《中华之光》手稿

(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从六运会开始,全运会首次引入了吉祥物概念,以山羊“阳阳”作为本届全运会的吉祥物。“阳阳”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吉祥物。馆藏档案不仅保存了“阳阳”珍贵原作图稿,还保存了以南粤醒狮为原型的九运会吉祥物“威威”图稿。

图片
六运会吉祥物“阳阳”原作图样。

(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带有六运会吉祥物、会徽等标志的周边纪念品,也是六运会文化符号创新价值的体现,记录了一个时代关于全运会的集体回忆。

区域协作的融合——粤港澳交流与合作

粤港澳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有着悠久的交流合作历史。立足全运会,粤港澳“以体育为媒”,更加频繁、深入开展体育交流合作。回顾两届全运会创新探索,其开创的“赛事搭台、多方参与”模式,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的历史印记。

1987年11月,应国家体委邀请,香港足球协会会长霍英东为团长的香港参观团一行57人、澳门知名实业家马万祺为团长的澳门参观团一行19人,到广东参加六运会开幕式。为庆贺六运会胜利闭幕,广东省体育总会邀请香港参加“六运杯”足球赛,香港足球总会派出香港队参赛,这既是粤港足球情缘的缩影,也为后续举办“省港杯”等跨境体育赛事奠定了基础。

2001年,澳门代表团在九运会开幕式上首次以“中国澳门”亮相,澳门也承办了九运会曲棍球预赛。2001年10月,九运会“走近新时代”火炬传递活动在香港、澳门同期举行。

从1987年六运会的香港首秀,到2001年九运会的澳门代表团回归后首次参赛,再到2025年粤港澳合办十五运会,全运会已成为粤港澳融合的“刻度尺”,深刻体现了体育交流对湾区融合的长效作用,不仅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联合打造国际性品牌赛事”目标的落地,也为十五运会“无感通关”“跨境联队”等创新机制提供了特色范本与历史参照。

全民力量的汇聚——首次实行大规模分赛场制

广东承办的六运会、九运会民间参与程度非常广泛深入,从赛事筹备到举办,群众的力量贯穿始终。六运会首次通过社会集资办会,九运会首次实行大规模分赛场制,均大大提高了全省各地群众的参与程度;志愿者活动从六运会的“微笑服务”到九运会的制度化、体系化,形成了大规模志愿服务的典范。

九运会按照奥运会的运作、组织、竞赛模式进行,首次实现在设项上全面与奥运并轨,各竞赛项目拆分安排在省属场馆及全省15个赛区举行,实现了办赛模式的创新。九运会首次实行大规模分赛场制,极大地激发了全省群众的参与热情。

(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广州是全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六运会上,“广州地区青少年服务六运总团”开展“微笑的广州”精神文明活动,首倡“微笑服务”理念。档案记载,共青团广州市委从1987年11月10日至12月10日开展“做微笑使者、当文明主人”宣传行动月活动。广州地区各级团组织动员财贸、厂矿、机关、街道、学校等系统的青少年自愿报名,成立了广州地区青少年服务六运志愿服务队。九运会志愿者人数突破5.4万名,309个志愿服务站遍布广州大街小巷,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实现了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成为大规模志愿服务的典范。

科学技术的赋能——奠定“科技全运”标杆

九运会举办之时正值全球互联网科技蓬勃发展之际。九运会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新科技,在整个赛事过程中广泛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科技全运”。

九运会首次实现宽带高速网络传输、远程网络报名注册、网上竞赛成绩信息与比赛现场大屏幕同时发布、通过网络视像会议等信息系统进行赛事指挥调度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虽然九运会赛区遍布广东全省十五个市,但由于利用了光纤技术的信息服务系统,即使在最远的赛区,比赛结束赛果被现场裁判员确认后不到10秒钟,成绩便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电脑上查到。

九运会开展了中外大型运动会史上首次火炬网络传递活动。电子火炬传递由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北京点击鼠标正式启动,随后电子火炬以虚拟地址形式沿京广线的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传递到广东,经过42天网上传递,10月30日在九运会主会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闻中心举行了电子火炬传递终结仪式。据统计,电子火炬网络传递期间,共有9562万人次通过网络了解了此活动,有1271万人次(其中有11万人次是海外网民)浏览了九运会电子火炬专题网站,极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此活动运用信息时代网络先进科技手段,充分体现“科技九运”的主题,在中外大型运动会史上是第一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广东省档案馆

图/广东省档案馆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广东省档案馆开放一批全运会档案 展现全运会里的广东创新精神】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keair.bhha.com.cn/quote/11456.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康宝晨移动站 http://keair.bhha.com.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