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10年长成“参天大树”,深圳育企“土壤”有何不同?
2025-04-24 22:05

图片

图源:东方IC



当我们还在用“十年磨一剑”形容技术攻坚时,深圳的企业早已在“十年”内走完了上市的全链条。


10年左右的时间,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完成从创立到上市的飞跃发展,这样的案例在深圳不是个例。


2023年4月4日,成立于2014年的人工智能企业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

2024年6月1日,成立9年的晶泰科技正式在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通过18C特专科技规则的上市公司。

2023年12月29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2024年12月23日,越疆科技也登陆港股成为“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

在此期间,日前已宣布布局机器人技术的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上市时公司成立尚不满十年。

今年2月,全景相机龙头企业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通过了科创板上市申请,此时距离公司成立也仅过去十年的时间。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深圳,一家初创型的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5年,这个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快1.05年。


除了数字本身带来的震撼,

为什么深圳成为了企业上市的加速器?

这本质是一场从行政审批、

技术研发到融资支持的系统性要素重组

与效率革命。



企业“零阻力”起跑


当创业者在深圳提交注册申请时,“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已经同步开启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社保、公积金等多部门间的数据、业务协同和审批流程,1个工作日内便能成立一家公司。


2013年3月,深圳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商事主体资格和许可经营资格相分离,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商事主体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改革前69项削减为12项,成为当时前置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
2014年8月,远在美国硅谷的陈宁依托龙岗区人才办的协助,仅用了4个小时就在龙岗注册了“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陈宁曾对此表示,这种办事效率“在国外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此后十几年,深圳通过一项项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包括率先在全国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开展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在全国首推“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服务等,不断为企业开办提供便捷通道。


自2018年上线“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以来,深圳通过业务整合和升级,将办结时间缩减至1个工作日。2023年,深圳在全国首创实行开办企业音视频“双录”签名新模式,降低开办企业成本。


图片

图源:东方IC


今年3月,深圳市2025年《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发布,提出在企业开办阶段,将加快打造开办企业智能导办系统,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解答、辅助填表、语音交互、政策推送等智能服务,在登记注册时就向其推送相关政策,实现“政策找企业,服务送上门”;同时建立完善“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乐业办公体系,以优质空间和全方位配套赋能初创企业。


多项改革措施为深圳打造出了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也为企业清除了市场壁垒。


十几年间,深圳商事主体量由2013年的130万户增长至超过400万户。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新设立企业32.7万户,同比增长6.5%;新引进人才入户10.4万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9万亿元,创新型产业用房总面积达933万平方米。




“双轮驱动”助力企业发展


深圳企业的高速成长,本质上离不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供应链效率的协同进化。


深圳有着数十年积累的如同“毛细血管”般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能够带动同行业企业的快速成长。


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镇,深圳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极具配套能力的“1小时产业圈”以深圳为中心,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1周内可实现产品从原型开发到小批量生产的全过程。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多个新产业新赛道,深圳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应全覆盖。国内50%以上的无人机芯片、机体结构、电机、电池、飞控系统等主要零部件及整件都在深圳生产。


图片

深圳南山。图源:东方IC


深圳市北科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拥有端侧离线全栈语音交互能力的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潜岳”语音大模型,能够在小巧设备上流畅运行。


北科瑞声科董事长刘轶表示,在发展AI硬件方面,国内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城市可以替代深圳。他指出,在深圳,复杂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可以高效整合,为产品研发提供强大的支持。


2023年的数据显示,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高达2236.61亿元,占比重达6.46%,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更重要的是,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3.3%居全国第一。


企业加快创新应用探索,同时也将成熟供应链管理能力赋能上下游,与供应链形成共生互补,实现“双轮驱动”发展。



全周期资本“接力赛”


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资金支持的节奏和方式直接影响研发进程与成果转化。


当传统金融机构因信贷风险考量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犹豫时,深圳已经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铺就成长阶梯。

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y="0px">
早在2018年,深圳就设立规模5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加盟银行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放贷形成的不良贷款给予风险补偿,架起企业融资的“安全网”。随后几年,政策覆盖范围扩大至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且最高给予50%比例的风险补偿,并在2024年进一步向科创企业贷款、首贷、知识产权贷等倾斜。
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y="0px">
2020年,深圳市出资设立融资担保基金,为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向我市中小微企业贷款和债券融资开展的担保、保证保险业务予以再担保。见贷即担,批量担保。作为深圳市唯一政府性融资再担保机构,融担基金在资本和中小企业间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科创贷”“深圳战新未来产业贷”等专项扶持业务更是精准扶持了众多科技企业。


深圳的智慧,正是在于让政策工具从“单兵作战”转向“系统集成”从“普惠支持”到“精准滴灌”。


对于初创企业,只需8分钟,便能获得一笔“零抵押、低费率”的首贷贷款。截至2024年底,“科创贷”产品累计帮助上万家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102.9亿元,为企业节省担保费超2300万元。


对于成长期企业,深圳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能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担保支持。如今,深圳融资担保基金已与6家合作担保机构、30余家银行合作,帮助3.5万家科创企业分层分级确定再担保分险比例。


除了为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深圳市还为企业设置政府引导基金。2018年,深圳市政府发起设立百亿级天使母基金,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类政府引导基金,专注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3年,深圳提出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


2015年至今,深圳实缴出资超1500亿元,批次设立13只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撬动资本近5000亿元,支持8000多个产业项目,其中超1500家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近600家企业成功上市,是培育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政府引导基金。云天励飞、等等行业领军企业,都离不开深圳政府基金的投资布局。


深创投等机构主导的“长期主义”策略,正在支持企业跨越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的“死亡谷”,甚至迈向高速发展乃至挂牌上市之路。


一个更重要的数据是,深圳市引导基金总体放大倍数约为4.5倍,单独以市场化子基金计算,放大倍数为6.1倍


这意味着,政府每出资1元,能拉动市场化机构跟投6元。


政府引导下,每一笔钱都在为企业“四两拨千斤”,实现高质量创投。


2024年10月,深圳提出加快壮大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基金体系,加快基金投资进度,提升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的使用效能,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这是“大胆资本”一词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


与“耐心资本”呼应,“大胆资本”既是对“大胆试错”提法的积极响应,又在此基础上具有“先行先试”的深圳经济特区特色。


深圳,仍在不断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效能,推动深圳创投生态向更高阶形态演进。



打通上市“最后一公里”


自2004年深圳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以来,深圳形成了“产业培育”的上市培育工作模式,即由产业部门牵头,以上市促发展,与市场主体梯度培育相融合,覆盖企业上市全周期的培育工作体系。


图片

▲大疆天空之城。图源:东方IC


2023年9月,深圳发布“助企上市二十条”,加大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力度,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上市企业后备资源,支持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汇集要素资源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推动上市公司做强做优做大。


通过建立上市储备期、培育期、辅导期三个梯队后备资源,动态筛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成长性企业入库,深圳聚集了大量的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并精准开展企业上市服务。


龙岗区,目前已建立近80家拟上市企业后备库,并通过“上市企业党委”“龙i企”等服务平台提供合规辅导、融资对接等精准开展支持。


今年深圳首家A股上市矽电半导体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正是一家来自龙岗区的本土企业。


图片

图源:东方IC


2024年以来,龙岗区邀请深交所、上交所南方中心、北交所华南基地、香港联交所分别到龙岗区举办了企业上市交流沙龙和境外上市交流会等活动,并联合各大交易所赴企业上门辅导服务20余家次,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各展其长、同频共振。


2021年7月,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联合深交所、深圳证监局及各区上市培育工作部门联合推出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星耀鹏城”,依托深交所信息系统,基于“深 i 企”平台,通过整合各类上市服务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全流程、一站式的上市服务,旨在全面推动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在提高企业上市服务水平之外,在人才、土地资源等要素保障方面,深圳加快推进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实施“工业上楼”优质产业空间行动计划,为上市公司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的发展空间;同时支持上市公司引进各类高端紧缺人才,按相关政策给予资助。



上市企业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


深圳的上市企业名单,也是一份城市产业升级的“风向标”。


从所属行业来看,近年来上市的深圳企业多为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其业务方向也是当下市场最关注的科技方向。


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两位数,为10.5%;占GDP比重连续三年增长,达42.3%。2024年,《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发布以来,通过优化科技企业上市门槛、融资渠道,引导资本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这意味着,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凭借政策适配性、产业链敏捷性与资本穿透力,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华强北的元器件柜台到交易所的上市钟声,深圳企业不断突破的上市加速度,源于城市战略、产业生态、资本耐心与创新文化的系统共振。


截至2024年末,深圳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76家,A股上市公司422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9万亿元。从“科技贷”化解研发资金的“死亡谷”,到“1小时供应链”压缩技术验证和产品装配周期,再到投资引导基金打开资本快车道,深圳用政策精准度、产业链弹性和资本敏锐度的“三重奏”,将城市创新基因转化为产业生态优势,让企业从“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


如今,硬科技企业的上市时钟正在逐渐拨快至“深圳节奏”。通过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未来前沿领域,深圳正将上市企业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全球产业链话语权,未来5年或诞生新一批IPO,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抢占新质生产力的“制高点”。



来源:察理思特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10年长成“参天大树”,深圳育企“土壤”有何不同?】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keair.bhha.com.cn/quote/11287.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康宝晨移动站 http://keair.bhha.com.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