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全区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自去年全区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全区农村适婚人员登记结婚“零彩礼”“低彩礼”占比63.8%,平均彩礼金额下降35%,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制。
去年以来,全区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聚力实施党建引领、文化浸润、自治提升、法治保障、婚俗改革、惠农增收、妇女关爱、青年新风等8项行动,协同推进12项正向引领措施和5项负面约束措施,建立健全6项推进机制,推动农村彩礼水平持续下降,专项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号召,主动践行“12+5”激励约束措施。“零彩礼”“低彩礼”新婚女性本地就业582人、赴福建等外省份就业126人。全区各级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彩礼统计、标准认定、光荣证申领等制度规范,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政法、公安、司法、法院等部门化解婚姻类矛盾纠纷3013件。 妇联、团委、民政等部门对接婚庆餐饮、家居百货等商户99家,发布礼遇内容204项,开展婚恋交友、集体婚礼等活动470场次。
在专项治理的带动下,农民群众逐步向“重感情、重婚姻本质”转变,抵制高额彩礼、深化移风易俗的意识明显增强,文明新风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全区各市、县(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打通专项治理“最后一公里”。各级党委农办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工作调度和跟踪督导,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全区各级组织部门紧盯重点县(区)、重点区域、重点乡村、重点人群,压实四级组织专项治理责任,广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专项治理。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管理。
全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开展专项治理的长远举措,持续抓好惠农增收行动,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各级社会工作部门持续健全“一约四会”长效机制,指导村民委员会进一步细化约束惩戒措施,组织群众规范开展日常评议管理,宣传正面典型。
全区各级宣传部门创新宣传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百乡千村万户”行动,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加大模范家庭、先进典型选树力度,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群众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