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指导】
1.读懂是“王道”。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一是不必着急,标注一下(如画线或圈圈)放下先读下文;二是借助上下文来推断;三是借助第3道选择题来助译。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说不定题目没考查。
2.把握文体特点。“文本一+文本二”新形式的“群文”阅读,两文本会在内容上有共母话题,题目多为主观概括题服务,要注意两个文本在某一话题上的内在关联。
3.文言断句随做随填,不能忘填涂写。
4.考前如何查漏。文言文重基础积累。120个常文言实词,高考次常文言实词。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多记一个是一个。教材内文言实词再梳理一遍。文化常识:题目难度较低,都在课本范围内,可对部编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进行系统回顾。
【文言断句· 涂字母】
【基础知识】
1.扣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女)、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语。
2.扣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成分多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3.扣文言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它们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猜测,因而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尤其要关注“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4.扣特殊句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被动句。一些固定句式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常见的结构有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5.扣句式对称。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对称特点断句。
【解题关键】
涂字母断句子,将客观选择题变相改成主观题,考生没有任何投机可能。因为只有三处断句,句子相对而言就要短一些,这实际上降低了难度。同时,字母定位法,为机读阅卷提供了方便。涂字母断句选择题原则上3分不可丢。技法:
(1)只需三处,我们可以运用由大到小倒推法。先确定“大”的范围,再来找其他两处。
(2)答题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记住,只涂三处,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不能乱涂。
例1【2023年新课标Ⅰ卷】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解析】先断最容易的一处,“岂………哉?”是固定句式,“岂”前G处必断。再来逆推,找出两处。“然后”是一个很常见的时间词,承接两个动作,前面D处可断。再来看句子主语韩非子,有三个动作词,分别是“云”“引”“难”,本个动作要断开,由此可推知,“引”前C处要断。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善赏哉襄子!赏人而天下为人点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答案】CEG (每答对一处1分;答错不扣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断句】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句意】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
【文言实词】
2023高考 :与教材文言文结合更为紧密,考察文言实词的比较分析,少量兼及文化常识。
试卷
考察内容
课本文言文
题型
总结
2023
全国甲卷
“席薪枕块”“ 何怨”
“蔽”“逆”
《诗经》《送东阳马生序》《行路难》(其一)
词语结构和意义
文言实词+课本比较
2023年转向文言词语内外句的理解。关联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及现代汉语用法等。
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内容衔接,C项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相比较。
2023
全国乙卷
“穷”“出入”
“血食”“绝世”
《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
四个选项,两项与教材进行比较,一同一异,考查细微;一项考查文化常识;一项考查文中词语与常见成语的词义差异。
2023
新高考Ⅰ卷
“围”“劝”
“具臣”“诬说”
《兼爱》
词语意义 专用词语
文言实词+课本比较
2023
新高考Ⅱ卷
“平易”“闻金则止”“片善”“果”
《桃花源 》
重要实词+课本比较、古今异义、与成语词义的差别
四个选项,两项与教材勾连,一项考查古今语义的差异,一项考查与成语词义的差别。
高考文言文阅读回归教材趋势明显,与教材内容的关联表现得越来越密切。以2023年全国Ⅰ卷文言文文本为例,对文言知识回归教材的归纳:
(1)高中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2023年全国Ⅰ卷材料中涉及28个;
(2)高中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在2023年全国Ⅰ卷材料中涉及15个,另外还有3个(乎、且、因)未涉及,可以适时补充;
(3)特殊句式主要涉及3种:状语后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4)常见文化常识涉及3类:谦称、社稷、古代纪年法;
(5)常见搭配主要涉及3个:是以、所以、以为。
随着部编新教材的全面普及与推进,2024年新高考,将迎来“新教材新高考”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文言文教考融合为一线师生所高度关注。特别是选择题(实词及词义变化的理解),与教材关联的多。考前一个月,可对部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重点实词有计划进行一次“回头看、再梳理”。
例1【2023年新课标Ⅰ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关于试题】考点: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题目考察形式灵活,既有与课内篇目比较分析,也有结合文章推断。其中结合文章推断题目难度较高,主要考察考生读没读懂文章。从本题的四个选项来看,运用排除法,能找到答案B项。B项的推断比较简单。
答案:B.【解析】A项,“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文言篇目),意为“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围,指被围困;“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都表示被动。
B项,文中“遏奸劝善”,意为“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出自部编教材墨子《兼爱》的结尾一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劝爱”在文中是文章的主旨,“劝爱人”就是墨子鼓励人去爱别人。“遏奸劝善”与“不可以不劝爱人”是的“劝”意思相同,都有劝勉、鼓励的意思。
C项,要求理解“具臣”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对“具臣”的解释是“备位充数之臣”。在“先加具臣而后有功”中,“具臣”与“有功”相对,即“具臣”与“有功之臣”意义相反,而材料一张孟谈说“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关联两段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具臣”指高赫,是“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
D项,“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今天的“诬蔑之辞”含有恶意构陷的意味,贬义色彩浓烈。材料二“信诬说以疑圣”中的“诬说”是针对韩非而言的。赵襄子首赏高赫一事,孔子称善。韩非假设这个前提,然后进行驳难,以体现自己的观点主张,虽然预设前提与事实不合,但主观上并没有诬蔑陷害的意思。
【文意推断】
选择题:判断文意概括、分析的正误。
总体把握文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对比分析找漏洞。议论文重点分析议论性质的中心、主旨句。记叙文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地点、官阶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只要读懂文章,此题难度不高。错误点往往很小,比对原文一定要心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