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坐车坐船头晕
熬夜多了头晕
蹲下猛地站起来头晕
......
有些头晕突如其来
又让人意想不到
近日,深圳一名90后小伙
就经历了一场
意料不到的“头晕”
而且是
天旋地转的那种
↓↓↓
今年30岁的小张(化名)怎么也没想到,早上起床翻个身,自己怎么就“晕菜”了。
那天,小张和往常一样早起,刚从梦中醒来,小张伸了伸懒腰,接着翻了个身,但没想到突然天旋地转、头晕想吐。
这是得啥病了,还是没睡好?小张心里想,可能是自己还没睡醒,但没想到这个症状持续了数十秒后,再翻一个身,他又晕了。
于是,小张赶紧到医院就诊,看看自己的脑袋是否出问题了。
经过检查,接诊医生告诉小张:“你得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
这是所有头晕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约占20%),以短暂天旋地转感觉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那么,耳石是什么?是耳屎吗?还是耳朵里长出奇怪的石头了?
医生表示,耳石和耳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们的耳朵看起来小巧,但却内藏玄机,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耳石位于我们的内耳;而耳屎,即耵聍,位于外耳道。
内耳结构
在我们的双耳内侧,有调节身体平衡的结构,其中,球囊、椭圆囊是重要的结构之一,大小在20~30微米之间。
因为形状像小石头所以称之为耳石,球囊和椭圆囊则称为耳石器。
耳石症是怎么发生的呢?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粘附在耳石膜上的。但外伤、老年性退行性变、耳部疾病等,都可能导致耳石脱落。
一旦耳石脱落,撞击到负责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前庭”,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
如果出现头晕症状,会不会是耳石症呢?
可以利用“三字方针”初步判断:
● 短
症状主要为天旋地转的头晕,发作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5分钟,大部分只有不到1分钟。每天反复发作数次,可连续数天到数周。
● 动
头晕发作与头位变动有关,比如躺下左转、躺下右转、起床、躺下或蹲下低头时发作。平躺不动或坐立不动时不发作。
● 床
大部分患者天旋地转的头晕发作一般与床有关,起床、躺下、躺下左转或右转时发作。
1. 经常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玩手机的人
这是由于这些特定体位可能会导致耳石掉到半规管里。
2. 40岁以上的人
耳石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40~60岁之间,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前庭慢性缺血有关。
另外,年龄大会导致内耳局部结构发生老化或退化,耳石就容易从原来的位置上掉下来。
3. 压力大、体质弱的人
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睡眠不好、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状态,可能会造成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从而导致耳石症的发生。
体质较弱的女性也属于高危人群,女性患耳石症多于男性。
4. 骨质疏松患者
骨质疏松是耳石脱落的一种诱因,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症的风险。
5. 有外伤或手术影响的人
发生车祸、外力撞了耳部、大脑、耳朵做了手术、在乘车时因为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导致颈部损伤,这些都可能引起耳石脱落,从而导致耳石症。
6. 有偏头痛的人
相关统计显示,26%的耳石症患者为偏头痛患者。前庭性偏头痛,是耳石症的一种临床现象,常与耳石症导致的眩晕同时发生。
医生提醒,如果出现急性持续性眩晕,应尽快就医检查,排除脑中风等其他疾病。如确诊耳石症,可采用药物、手法复位等方法治疗。
1. 药物治疗:可缓解呕吐头晕的症状,年龄较大的患者还需要服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来辅助治疗。
2. 手法复位:是目前治疗耳石症常见有效的方法。临床上,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
但需注意,手法复位不适合有颈椎病的患者,以免发生颈椎错位导致严重后果。
1. 复位后静坐30分钟,避免耳石再次脱落。
2. 复位后3天内采取高枕卧位(头抬高30度),健侧卧位或平卧位,3天后可恢复正常卧位。
3. 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如跳绳、打球、仰卧起坐、颈部按摩)。
4.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5. 复位1周后前往医院门诊复诊,确定耳石是否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