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31日下午,学校党委召开“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座谈会。党委书记曹文军参加座谈会并讲话,党委副书记王大广主持会议。教师工作部部长牛亚君以及来自23个教学单位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交流会上青年教师都分享了哪些内容。

谈文化传承与教育使命
文学院 杨慧 副教授
无论是先前有幸聆听在我校举行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报告会,还是今天在现场观看了教育部“教育家精神金句录”宣传片,我都被教育家们的事迹、思想和情怀深深打动。虽然比起前辈们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是我国的教育事业既需要教育家,也需要我们这样的普通教师持之以恒地尽职尽责,这也许可以称为平凡中的一点不平凡。作为老师,我觉得不应该仅仅将教书育人视为一项工作,要成为好老师总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精神。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我们还是未来老师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以身作则更显重要。作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老师,我们既承担着教育的使命,也承担着文化的使命。传承文化、以文化人,文学院肩负着双重的重要责任。
政法学院 皮迷迷 副教授
身为哲学系从事儒家哲学研究的学者,我对于教育家精神的体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经典的影响。
清儒章学诚曾指出,六经诞生于官师合一、政教不分的三代,这意味着,在中国传统中,政治与教化从一开始就是合而为一的,对人的教育,最初就是对政治的塑造,对一种良好群体生活方式的塑造。因此,教育家精神必须包含充分的社会担当和关怀。
自孔子私门设教,有教无类,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来,教育就成为泽被普通人的福祉。在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中,他所注重的不仅有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有对健全人格和德性的培养。真正的教育不是要将人培养为具有工具价值的螺丝钉,而是要让每一个个体都实现其君子品格。在以技能和知识培训为主导的现代教育中,这一点尤为值得我们学习。
音乐学院 李姗 副教授
教育家精神融入音乐专业,我们需要做到两方面:
(1)教书:“因材施教"是必须、必然、必要。
-用心、耐心。鼓励学生,培养自信心;
-爱心、关心。用爱和信任,先一步解决学生之惑;
-专心、潜心。提升自我,坚持国内外访学交流,率学生们"走出去",推广中国音乐,弘扬文化自信。
(2)育人:以文化人、以艺育人。
思政融入教学并创新实践,携学生于中组部、教育部等举行音乐党史讲座数十场,录制视频获北京宣讲家杯比赛大奖,于学习强国北京平台长期展播;
-服务人民和国家,带学生扶贫实践,助力乡村教育;
-兼顾舞台与讲台,引领学生传承我校在基础教育中的“师”字招牌。
学校像作曲家,师生是音符,学校需要何时何地出现,我们就按要求出现!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王通 讲师
从大的层面来讲,书法教育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种以文化人、以美育魂的精神实践。这是教育家精神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书法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从细节落实来讲,我本人本硕博在人大国学院学习中国古代史专业,在日常教学和科研的过程当中会有意识的将历史学的基本训练和研究范式引入其中,在书研院负责文献学、文言文写作等教学工作。我会结合书法学科在整个艺术学科中特殊的文化属性,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
我也是刚刚从学生时代过渡到教师角色,深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分量,在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当中也要深入学习领会教育家精神,不断求索、不断进步。
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历史学院 于展 副教授
作为世界史专业一名普通老师,我虽然达不到教育家要求的高度,但仍要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在教书育人方面,要以生为本,用心用情、尽心尽力,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例如,针对近几年学院新开设的世界史和外语双学士班同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困难,和本专业的老师一起有针对性地开调研会,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针对学生在科研立项方面非常积极的情况,提前对学生在选题、史料、逻辑框架、问题主旨等方面进行指导,不怕辛苦,不厌其烦,使他们开始真正了解学术和科研,并成功立项,目前已经指导8名学生开展科研立项的工作。在学生保研考研方面,和专业老师一起,通过指导学生模拟面试,向各大985名校推荐等方式,帮助很多学生成功保研到北大、北师大、人大、华东师大等名校。
教师教育学院 许芳杰 讲师
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张桂梅校长忍着病痛陪学生晨读的身影,还是魏书生老师用“商量式教学”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智慧,都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用真诚的关怀唤醒每个生命的成长渴望。
热爱学生绝非口号,而是体现在细节中:李镇西老师坚持给毕业班学生手写信件,于永正老师用“放大镜”寻找学生优点……这些行动背后是对学生尊严的珍视。当教师放下权威姿态,真正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教育才可能发生真实的共鸣。
这种热爱更要求教师保持成长。读教育经典、观摩课堂实录、反思教学得失……只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用更科学的方法帮助不同特质的学生找到成长路径。教育者的幸福,或许就藏在学生眼中闪起的光芒里——那是对教育者初心最好的回馈。
管理学院 吴传琦 讲师
作为管理学院的青年教师,我秉承自身公共管理学识,要更加学会用教育家精神引领创新教学科研工作。首先是“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和师德修养,作为专业教师,通过管理自我的工作和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其次是“学生管理”,身为2022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班主任,我深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我通过和同学们谈心、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管理学生、激励学生、融入学生、发展学生;最后是“教育管理”,只有做好自我管理和学生管理,才能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之下,进一步对从事的行业进行教育管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学校攀登计划添砖加瓦,为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美术学院 刘昕 副教授
作为青年教师,我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践行三个育人坐标。其一,教育家精神是信念的灯塔。我带领学生用书画记录百年党史,绘制中华文物,以美育重构思政教育的诗意表达。其二,仁爱之心是教育的底色。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真诚关怀,作为126名学生的班主任,我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建立“成长档案+心灵茶歇”模式,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其三,创新是教育生命的源泉。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家精神更需与时俱进的智慧。我尝试开发“书法+AI”课程资源,通过“跨校云课程”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感受艺术之美。躬耕教坛五载,我始终坚信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是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育人的微光,用艺术之美唤醒生命之光!
化学系 丰睿 讲师
2023年回到母校任教以来,"教学相长"的教育家精神始终指引着我。在化学系"传帮带"的传统下,我深刻领悟到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上,我们将有机化学比作乐高积木:既要掌握基团特性,又要构想整体结构,让学生在"搭建"中体会化学的魅力。科研中,"Chem is try"不仅是化学人的口号,更是勇于挑战的行动哲学,我身体力行鼓励学生无惧失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指导一位基础薄弱但擅长教育技术的学生,他发挥优势帮助团队斩获北京市化学竞赛特等奖,在此我感受到教育不只在于补齐短板,更是帮助学生找到专属的"反应路径"。同时作为班主任,我坚持一对一谈话,换位思考,营造“各有所长,相互照亮"的班级生态。未来,我愿继续做早到实验室的准备者、晚离开办公室的守候者,与学生并肩同行,为母校和化学系的发展贡献力量!
体育教学研究部 孙萍 讲师
感恩学校提供实现教育理想的平台,我分享两点教学心得:一是以体育人,乐教爱生。通过观察学生运动表现了解心理状态建立个性化沟通实现教学相长。二是因材施教,启智润心。综合体能课上通过器械练习传递协作共赢的集体意识,通过难点动作的突破训练,培养学生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品格。健美操课激发青春活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我。采用分层教学让优秀生担任组长指导同伴培养领导力对后进生耐心辅导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动作要领。未来,我将继续秉持“以体育人,以爱铸魂”的初心,在体育教学中传递正能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谈科技赋能与教育创新
教育学院 王梦倩 讲师
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站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的历史关口,我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守教育本质,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我激励自己要抢抓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将教育技术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开展研究与实践,用技术扩展教育的可能性,运用多种渠道和技术手段了解、启发和培养学生,将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教学应用资源,教学过程也驱动科研创新,实现科研和教学的双向赋能。
外国语学院 栗懿 讲师
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重新定义教育,思考教育的本质,并积极学习新技术,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为例,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外语学习,并强调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大情怀”、“大德行”、“大智慧”、“大学识”、“大仁爱”和“大追求”。青年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努力向教育家靠近,引领学生探索生活、发现世界。教师应坚守教育初心,践行教育家精神,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求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物理系 梁茜 讲师
作为青年教师,我深刻体悟教育家精神是铸魂强师的核心动力。陶行知"教人求真"的箴言指引我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物理教学,通过自然哲学辩证法和科学家故事,培育学生科学世界观与家国情怀。科研聚焦微纳能源收集,紧扣"双碳"目标,让学生感受科研的社会使命。于漪老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坚守启示我:教育是慢艺术,需在持续学习中精进。通过参与教研、传承团队精神,我领悟到教育家精神既是"心有大我"的格局,更是日常教学中"启智润心"的实践。愿以躬身笃行之姿,在育人征程中书写新时代的"大先生"答卷。
谈教研结合与科研育人
心理学院 吴婷婷 副研究员
我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转为教师,具有8年海外经历,2022年回国任教并担任班主任。
我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时代责任、教研互促与育人初心。针对这三重内涵,我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是担当时代责任,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拓展至AI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探索如何趋利避害;二是坚持教研互促,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发现研究问题,又将认知容量与跨感官加工研究成果应用于优化学习策略;三是践行育人初心,在课程思政中融合国际视野与中国智慧,培养学生既具批判思维又有文化自信。
作为青年教师,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科教融合中成长为"大先生",培养能应对智能时代挑战的创新人才。
数学科学学院 张蕊 副教授
教学中,我始终贯彻教育家精神,注重传承前辈的教学智慧,持续精进育人本领。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数学公式的传授者,更要启智润心,是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随机性的启蒙者。课堂上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认识到概率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手段。同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培养兼具数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生命科学学院 关永娟 教授
我主要承担本科生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围绕教育家精神,我从立德树人、教学创新和科研育人三个方面分享体会。
首先,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坚守立德树人,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细胞生物学知识,还结合科学史,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以言传身教塑造品格。
其次,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我采用翻转课堂、问题导向学习等方式,如在讲解DNA损伤修复机制时,让学生阅读论文并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科研应反哺教学,提升学生科研素养。我研究人类不孕不育发生机制,并结合前沿进展启发学生思考。我所带实验班80%以上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
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育人为本、创新教学、科研育人。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杨丽超 讲师
作为青年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引路人,尤其师范生的培养直接关系中国教育未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将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结合,例如通过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我国在人工智能天气预报、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领先成果,激发学生的科技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未来,我将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以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投身教学科研,推动地理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培养更多优秀才子。
学前教育学院 刘肖岑 教授
我深受田家炳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从小立志从教,始终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成长,注重爱与信任的传递,不仅日常指导中激发了学生的专业成长与教育热情,还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提升了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展现出教师对学生与儿童双重层面的“涟漪效应”。在为园长授课中,我通过“儿童画”课程启发教师理解绘画背后的儿童心理,促成了家庭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帮助儿童重建安全感,也推动了家庭与园所协同育人的形成。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做学生满意、学校放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谈师德示范与班级管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孟庆宇 讲师
教育家精神是勤学的精神。一方面,教师的判断和理论,要经得起学生的不断的追问。另一方面,不读书的老师,无论怎样苦口相劝,也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只有自己率先垂范,终身勤奋读书治学,有既深且广的人文社会科学修养,才能用读书人的风骨和精神,感召学生潜心向学。
信息工程学院 白晨燕 副教授
我想分享教育家精神如何引领我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
在教学中,我坚持关爱与责任的理念,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项目实践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我提升自我本领,将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希望通过研究推动学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为班主任,我注重与学生沟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与教育家精神的“育人先育德”理念高度契合。
教育家精神是我教书育人的指引,我将继续以关爱和责任为出发点,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初等教育学院 孙思雨 讲师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灯塔,更是传递给未来教师的火种。作为师范生培养者,我们肩负双重使命:既要身体力行示范,更要春风化雨传承。
通过系统学习"四有"好教师标准,将课程思政融入教法课程。在实践中,以学习单、课堂互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如改编教材情境),并通过AI纠错培养批判思维。坚持记住每个学生特点,用课间交流、作业批语传递教育温度,让未来教师亲身体验"被看见"的力量。
教育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日常教学的每个细节。作为新教师,我愿以点滴实践诠释"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真谛,让教育家精神在课堂中生根发芽。
谈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教育
国际文化学院 杨佳 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相关论述,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新时代教师精神肖像的高度凝练。我们国际中文教师应时刻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导,在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始终保持鲜明的国家立场和精神底色,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以高尚师德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只有具备高尚师德,才可能具备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和公共道德观念的能力。三是加强科研和学习,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更好地为世界各国留学生提供中文教学服务。四是乐教爱生,以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到教学中,将培养知华、友华人才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
大学英语教研部 陈文婷 青年教授
践行教育家精神我的三点体会:
第一,做"文化互鉴"的年轻使者。我在课程中设计了"用英语讲述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调研访谈,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英语展示;组织"经典重读"活动,指导学生用学术视角解读中华文化经典。
第二,做"国际胜任力"的陪跑者。在翻译硕士培养中,我不仅教授专业课程,更注重与学生共同成长。曾指导2022级研究生出色完成欧盟实训项目,在国际会议发表研究成果。
第三,做"教育创新"的破壁人。针对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批改难题,我融合"合作写作"教学模式,通过任务设计和同伴互评提升效果。这项实践获得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创新特等奖,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编辑:窦玥
责任编辑:窦玥